■温伟权
开平碉楼闻名遐迩,早在2007年6月就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开平甚至江门市一张最亮丽的名片。我早就对其心驰神往,心心念念地想走近它,一探究竟,然而一直无缘相见。去年12月,终于和一众文友结伴同行,走进开平,圆了多年的心愿。
开平碉楼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种集防御、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鼎盛时期的数量超过3000座,现存1830多座,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开平平坦开阔的土地上。在前往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的路上,沿路可见碉楼零落地矗立在两旁。自力村现有15座保存完好的碉楼,独具岭南村落特色,一座座造型精美、错落有致的碉楼如城堡般矗立在广阔的田野上,与蓝天、白云和农田、池塘、绿树、鲜花构成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让人不由地心生岁月静好之感。
自力村铭石楼是开平早期居住型碉楼建筑的代表,包括主楼、附楼和庭院,与现今的别墅极为相似,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其主楼集防御、居住功能于一体,高五层、砖混结构、外墙是水泥,加上厚实牢固的铁门铁窗,像极了一座牢不可破的碉堡。主楼每层的中间部分是客厅,两侧是房间,恰似当今的商品房户型。客厅、房间里面陈列着考究的木制家具,昭示着当年主人殷实的家境。附楼为青砖平顶房,主要功能是厨房,兼存放农具。庭院里有一棵与楼齐高的绿树,一株开满鲜红花儿的簕杜鹃,两张长长的青石板凳,简单的庭院布局由此焕发出盎然生机,与古老的碉楼相得益彰,如此景致令人心旷神怡。
沐浴着冬日暖阳,我徜徉在自力村雄伟的碉楼间,思绪万千。碉楼灰褐色、斑驳的外墙,无声地诉说着它们久远的历史,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我仿佛看到100多年前,开平碉楼里的那些先辈们为了生计,漂洋过海、远渡重洋到北美、东南亚等异国他乡打拼,干最重最苦最累的活,修铁路、挖金矿、挖煤炭,受尽冷眼和艰苦辛酸,终于慢慢站稳脚跟,拼出了海外华人的一片天地,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月是故乡明。开平碉楼的先辈们身在异国,却始终忘不了故土家园和乡里乡亲,因为家乡是他们生长的地方,那里有他们儿时的记忆,还有他们最为牵挂的亲人,他们的根在开平,心在开平。即使走得再远、再久,故乡始终在他们的心中,让他们牵挂不已。在外求财,回乡建屋,他们稍微有点积蓄,便将钱汇回开平,建造一幢幢属于自己的温馨且稳固的房子,以备叶落归根。
匆匆百年惊鸿过,开平碉楼的建造者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当年建造的自家居所,竟在若干年后成了世界文化遗产,长远造福着他们的后辈。每天到开平参观碉楼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前人建屋,后人受益”,旅游业已成为开平的一大支柱产业。
我不自觉地想到了和平县林寨镇的古村落,虽然林寨的四角楼数量远远比不上开平碉楼的数量,但林寨核心区24座四角楼,建筑规模更为宏大,气势更为恢宏,且楼宇堂皇、雕梁画栋,是客家建筑的集中体现。只是,林寨古村落更像是深闺待嫁的少女,其名气与“实力”远不相符,不像开平碉楼那般广为人知。如何借鉴开平碉楼的开发管理宣传模式,更好地将林寨古村落推介出去,为世人所知,走上旅游产业振兴之路,值得河源人民去认真思考。
漫步在自力村的田间小径上,随处可见的曼妙美景让文友们陶醉不已、流连忘返,情不自禁地要为开平民众点赞。我想对还没到过开平的朋友说,开平碉楼是历史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丰碑,非常值得去走走看看。你还在等什么?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