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平随记

  ■曾少令

  驱车四小时,抵达了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的开平碉楼。是日,正值小雪节气。广东的天气却晴朗温暖,草木青翠、风光旖旎,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微风拂过,令人丝丝沉醉。

  自力村这一村名,取得朴素而富有意义。据记载:“自力村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立村,由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个方姓自然村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力更生’之意。”

  穿过茂林修竹,行经小桥流水,放眼望去,荷塘散落其间。荷花虽已凋败,但绿草如茵,碉楼建筑错落有致、中西合璧,独特而精美,让人眼前一亮。岁月的沧桑和昔日的风霜刻在碉楼上,使碉楼看起来庄严、静穆、古朴、深沉。

  碉楼,形似碉堡,由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既坚固又具有防御功能。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土匪猖獗,社会秩序混乱,村民修筑碉楼以求自保,碉楼既可防御袭扰护家人周全,又能与亲人同住免受流离之苦。碉楼,便有了温情的一面,让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是剪不断的乡愁。诚如诗人席慕蓉所言,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因了碉楼的存在,乡愁才可寻可亲,有处安放,而碉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赓续。

  我穿行于碉楼的阡陌小巷,阵阵凉风倏忽而至,刹那间时光凝固,似乎在诉说着碉楼的前世今生。而碉楼门楣上的壁画引人注目,以山水、花鸟、虫鱼等为主要题材,设色高雅,充满中国风的韵味。

  在自力村15座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碉楼里,最有名且最精美的莫过于铭石楼,这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取景地。铭石楼建于1925年,楼高五层,楼主为旅居美国的华侨方润文。早年,方润文在美国谋生,经商致富后回乡修建了这座楼房。后来,他在美国病逝,按照他生前的嘱咐,亲人们将其遗体运回故乡安葬。叶落归根,足见方润文先生对故乡的一片赤诚。

  铭石楼的四角为悬挑“燕子窝”,内开设了射击孔,可居高临下地还击进犯之敌。高楼、铁门、钢窗、“燕子窝”等种种设置,如铜墙铁壁,坚固厚实。面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铭石楼面不改色、从容不迫,自始至终坚守着初心与使命,令人敬佩、动容。

  我们怀揣着敬意步入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方润文先生和他三位夫人的照片。大厅内,铜色地砖、木质沙发、德国造的落地大钟,看起来古色古香;翡翠色的窗玻璃,悬挂着青蓝色的花鸟画,尽显诗情画意。

  铭石楼每层楼的结构都相似,布置也齐全,设有大厅、主人房、客房、厨房、储物房等。四楼还设有书房、手工房,书房摆放着名贵的花梨木书柜和酸枝木转椅,色泽典雅;手工房有缝纫机和熨斗,保存完好;而大厅的窗边,则摆放着留声机和贵妃椅,让人眼前一亮。遥想当年,能坐在舒适的贵妃椅上听着悦耳的小曲儿,该是多么惬意而幸福呀。

  登上楼顶,中间有一座六角琉璃瓦凉亭,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端庄大气。在楼顶俯瞰自力村全景,视野开阔,风景如画,令人叹为观止。

  开平碉楼的风云往事,已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刻记载了开平人民创业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虽人去楼空,但一砖一瓦、一物一器、一草一木,都是华侨儿女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的见证,无不饱含着对家国平安的美好心愿,以及对故乡的深爱之情。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平碉楼才成为了中西合璧的艺术结晶,才让它历经百年沧桑,洗尽铅华,生生不息,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河源文学
   第04版:河源文学“赓续传统血脉,赋能乡村振兴”采风作品辑
   第05版:河源文学“赓续传统血脉,赋能乡村振兴”采风作品辑
   第06版:河源文学“赓续传统血脉,赋能乡村振兴”采风作品辑
   第07版:龙川新闻
   第08版:国内新闻
古楼往事
开平随记
月是故乡明
碉楼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