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或者信仰和力量

  □邓醒群

  一

  “学习强国”平台上,有一道关于“凿壁偷光”的人是谁的问答题,答案是匡衡。这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我孩提时也听父亲讲过:西汉匡衡通过邻居家透出的光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他凿穿邻居墙壁,引光苦读,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终成一代治世名家。

  能看到光,人就有精神。“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这就是薪火相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经风雨,火种不灭,其焰自高,其光自亮,而点燃信仰之光。

  高尔基说:“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的力量。” 庚子年之春,一场始料不及的新冠疫情来袭,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抗“疫”之战骤然打响。在“疫”情笼罩的天空下,无论是援鄂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还是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等,在危难时刻,这些平凡的人坚信光明在前,高举信仰的旗帜逆行而上,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疾驰,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彰显出大爱之情怀,从抗“疫”中激发出伟大的情感,又一次淬炼出信仰筑起的意志及坚不可摧的力量。

  感动无处不在。虽然武汉在千里之外,但对本土抗疫防疫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来自身边参与战“疫”的战友,在新春佳节之际,来不及端起酒杯对父母家人说出新春的祝福,在朋友圈给亲朋好友送上美好的祝愿,便放下手中的筷子、掰开幼童的手,迅速开往战“疫”一线。

  防疫不能松懈,打击涉疫违法犯罪更不能放松!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韩继凯等八勇士,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身在疫区的孙尘演、张宽电话请求就地参加抗疫;冯智敏血洒战“疫”路;袁进福化作永不消逝的福星,庇护天穹下的苍生……这些非虚构故事,无论在什么时候,谁读了都会热泪盈眶。

  二

  光,总会散发出热度,不但能照亮黑夜,还能温暖人心。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当我听完侦查破案是能手、精准扶贫是专家的市公安局退休民警古志奋的党课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33年党龄,从事公安工作38年的警察,没有接触过农村农业方面的工作,却受命到农村去扶贫,而且在这岗位上一干就是10余年,而且退休不退岗。

  古志奋用干公安工作的劲头来做扶贫的事,确实也干出了一番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并成为扶贫战线上的标杆,在他从警的功勋簿里除了三等功、二等功等功勋奖章外,又多了几本与公安业务无关的省市“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证书。

  从刑侦专家向“扶贫专家”的华丽转身,古志奋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努力,刚接触扶贫工作,县市扶贫局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为了弄懂扶贫政策,古志奋虚心来请教,从而少走弯路。古志奋称市县扶贫局是“娘家”,扶贫局的人说古志奋是专家,他每次来都会带给他们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古志奋也从以前在市警察培训基地为警察传授公安业务知识到在市委党校大讲堂向全市扶贫干部讲授扶贫“宝典”,他的课深受欢迎,并经常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取经或在电话中咨询的同行答疑解惑,分享扶贫经验,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三

  知夫莫如妻,知父莫如子。2016年6月办理退休手续,古志奋却又成功地把老伴“策反”了,把服侍80多岁母亲和带孙子的重任交给了老伴,支持他继续到龙川县丰稔镇高坑村扶贫,同为警察的儿子、儿媳妇面对再度“出逃”的父亲,也只能笑着安慰祖母说:“就让你这头‘老黄牛’的儿子,再多犁几亩地吧。”

  当人们问他退休后还这么辛苦,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非要跑到山区来扶贫图的是什么?古志奋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老警察,一个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的追随者,退休后不退志,退休后也一样要继续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回报社会,选择留下来为扶贫攻坚做点事,奉献余热。”“退休后不退志”。刚好他的名字也有一个“志”字,这不单是机缘巧合,更是古志奋心中有信仰的内在体现。

  在古志奋来到偏僻的龙川丰稔高坑村的1400多个昼夜,无论是第一缕晨曦还是最后一抹夕阳下,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背影在乡村道路上行走着,不论见到谁都热情地打招呼,家长里短的问候,敲开贫困户的大门,与他们交谈,一起制定脱贫计划,一起到地里山上查看种养情况,跟踪计划落实进度,检查工作实效,刚开始,人家还不敢相信古志奋是退休的警察而且还是处级干部,对农村人来说可是“大官”,村里的人很朴实,却不认你的官衔,只认你是否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做实事。不到半个月,村里人就从心里佩服这个白头发的老人做人做事的风格,认为他善良有耐心,细腻而执着,执行政策坚持原则又不死板,讲实在话,不转弯抹角,做事既符合规定,又切合实际,有这样的干部来扶贫,高坑一定有希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古志奋牢牢把握“精”与“准”,做到了不符合扶贫规定一个不能进,符合规定的一个不能少。

  邹春华做梦也不敢想他这一家子能列入新一轮的扶贫名单之中,他是古志奋在入户核查发现的。邹春华一家8口人,6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小的只有2岁,妻子肢体四级残疾,全家只有一个半劳动力,连温饱都是个问题,是全村最困难的一户,穷困程度可谓是全村之最了,再也找不到邹春华这样困难的家庭,但因为邹春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村委会未将其造册登记“相对贫困户”上报,也就意味着邹春华一家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帮扶,不能享受新一轮的扶贫政策。古志奋通过走访核查证实邹春华一家完全可以纳入帮扶对象,但名单已上报了。古志奋按照工作要求为邹春华完善了各项手续,向上级部门递交了相关材料,经多方奔走,邹春华一家终于被纳入“相对贫困户”。

  邹春华一家虽然纳入了帮扶对象,如何让他一家早日脱贫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家庭人口多,小孩多,劳动力少,面对家庭现状,对脱贫邹春华也显得信心不足。古志奋多次上门与邹春华促膝交谈,鼓励他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战胜困难,给他点燃美好生活希望之灯火。

  古志奋要邹春华领着他到其责任田、承包的山岭等去察看,与邹春华一起分析现状,一起制定种养长中短期的脱贫计划,并争取了政策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同时指导邹春华合理使用每一笔扶贫资金,用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必须见成效。

  在古志奋的帮助下,邹春华已经种田13亩,鱼塘4.5亩,每年养鸡500余只; 2018年在古志奋的帮助下,邹春华又种植了45亩油茶,目前长势喜人,预计4年后,邹春华一家一年仅油茶收入就超9万元。尝到了扶贫政策甜头的邹春华,看到了幸福的曙光,越干越起劲。

  邹春华说,他家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党和政府,要感谢古志奋的热心帮助,如果不是古志奋反复动员,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到现在一家人还在为吃饱饭而发愁。

  为了高坑村的村民喝上干净的山泉,不再为喝水而发愁,古志奋与工作队成员及村干部走遍了高坑村所有的山头,水源找到了,古志奋的腰却扭伤了。

  村道拓宽了,村民出行驾驶摩托或汽车再也不用担心路弯狭窄发生意外。

  学校变得宽阔明亮,师生们不用为下雨课室漏水而发愁,而且经常有志愿者等热心人士来学校开展公益活动。

  村公共服务站建起来了,结束了高坑村没有办公场所的历史,村民不用四处为找不到村干部而担误了自己的事。

  村文化活动广场投入使用,村民农闲时有了好去处。

  高坑村富裕起来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回乡创业的人多起来了,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古志奋头上的白发闪耀着的银光更亮了。

  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古志奋每次要从家中去村里上班,在走出家门的那一刻,他总是躲开母亲的眼光,绕开两个可爱的孙子……

  古志奋毅然放弃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诠释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个老民警的情怀。

  在给古志奋送上新出的诗集时,我在扉页上写下了一句话:“缉凶破案一宗不漏,脱贫奔康一个不少;英雄未必战沙场,扶贫路上见真情”,我用这句话向他致敬。

  心中有光,就有希望;心有信仰,力量无穷;有光,在追梦的路上,无惧困难与挫折,并终将抵达胜利的彼岸。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市高新区新闻
   第05版:龙川新闻
   第06版:健康周刊
   第07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和平答卷系列报道
   第08版:文明河源 幸福心城
   第09版:河源文学
   第10版:河源文学
   第11版:河源文学
   第12版:河源文学
天赋是个什么鬼
岁月无痕
光,或者信仰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