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碧权
三叔婆手里拿着一千元在发抖,嘴里不断唠叨着:“阿中好人啊,他给我钱……”
三叔婆老了,毕竟是八十多岁老人家,近年老伴身体经常犯病需要她服侍,她四个儿子生活过得也紧巴巴的,而儿媳们都不是省油的灯,谁也不肯和她住一起,她和老伴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砖瓦房里,手头十分紧张,常常为了看病的钱与儿媳们争吵,向前村的干部为她的家庭纠纷调解了不少次。
阿中是三叔婆的远房侄子,几代单传,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阿中家人多劳力少,经常被评为超支户,三叔婆家没少欺负他家。每年春节前,阿中父母供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就抵超支额,交给生产队处置,自己最多分回几斤猪肉过年。改革开放后,他的七个姐姐一个个嫁人了,那时阿中还在读初中,家里剩下爷爷奶奶、父母和阿中五人,母亲身弱多病,父亲务农收入不多,生活十分困难。童年的艰苦生活磨砺让阿中有了坚强的意志。
初中毕业后,阿中就跟同村的人去深圳打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三来一补”企业在深圳也不多,没文凭没技术找份工作非常不容易,最后阿中在一家红砖厂找到工作。白天阿中跟年长的工友挖泥,做砖坯,用手推车将砖坯送进砖窑,将烧好的红砖拉出来堆好,上车运走。晚上看一本初中时同学送给他的破旧《西游记》。那书都看十次不止了,为了打发时间,他看了又看。时常晚上其他工友吃花生喝啤酒,阿中从不敢参与,他每个月的几十元工资要寄回家里。
阿中为人礼貌,虚心学习,善于观察和总结。那些泥土做出好砖,烧砖要多久火候,怎样烧出质量好的砖等,不到半年时间就掌握了红砖制作的整套程序和技术,工友们都笑称他小“砖家”。有一批红砖差点烧过了时间,在阿中的提醒下得到及时熄火,才没烧裂烧坏,为老板挽回了上万元的损失,老板公开表扬他,并奖励他三百元。后来,老板将他调到身边,协助自己管理整个砖厂。
在砖厂一干就是三年多,他帮老板将砖厂管理得井井有条,从未发生安全生产和质量事故,老板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将他工资加到了每月五百元,这工资水平当时已比很多公职人员都高。工资除了寄回一部分家用,阿中买了很多管理类的书籍来看。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中被一个建筑商相中,被挖到建筑商那里做建材质量监管员,工资增长了不少。在建筑工地上,阿中见到的世面更多了。除工作上兢兢业业外,这时阿中又买了很多建筑类书籍来看。
在一次建筑用沙现场察看中,阿中发现一批刚到的沙成色不对,他就拿了一些到化验室进行盐度检验,后来证实是海沙,阿中及时向老板进行汇报,并将书本学来的知识告诉老板:海沙盐分高,易使建筑工程出现氯离子腐蚀钢筋情况,造成安全隐患。之后,那批沙只能用在附属工程上。
后来,向前村的乡亲听到阿中做了建筑公司经理,工资在全村众多外出务工人员之中最高,大家都说他好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阿中家在全村最早建了两层洋房,渐渐地全村人见到他父亲都叫波叔,可惜他的爷爷奶奶和母亲都相继去世,没有给阿中留下欣慰的微笑。
岁月无痕,三十多年过去了,阿中还是在当年那建筑商集团公司工作,他已是集团公司的副总裁,集团公司里他算是一个股东,每年收入近千万元。前些年他个人捐建村里的小学教学楼和村前小河上的那座桥,质量杠杠的,阿中已成为村里年轻人的榜样。
每年清明节前后阿中都会回来扫墓,在老家住一个晚上,走访同村人,与他们聊聊天,村中困难的人家和老人,阿中都会慰问一下,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阿中见三叔婆还在唠叨,就说:“三叔婆您回家吧!我现在下深圳了,春节回来再看看您!”阿中挥了挥手,和妻儿一家人就上了那帅气的宝马车,车缓缓驶出了村。
向前村山清水秀,虽然离珠三角不远,但发展落后,村里大多数人都过得不是很好,出去务工的青年人普遍工资不高,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劳力有限,田地丢荒严重。村干部刘主任跟阿中说过,他们已作了市场调查,请他的集团公司帮扶本村建设一个种植油茶和大棚蔬果基地,或者双方合作也可以,让青年劳力留下来,改善村民生活,提高村集体收入。
在车上,阿中心里想了很多,他决定为乡亲们做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