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亮
或许是因为竹子易生易长的缘故,南粤大地的客家人大都喜欢种植竹子。不管是边坡斜地,还是山边河畔,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随便挖一段竹根,或砍一截生竹子,扦插到泥土里,竹子就能生长,从不挑地方,不埋怨恶劣环境,一场春雨下来,竹笋便会快速生长起来,三两年时间便可成竹成林。这像极了客家人的生活秉性:随遇而安,顽强生活、自强不息。
大凡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人们几乎都会在房前屋后、河堤水边、郊野田埂等边坡地,种植上各种各样或高或低的竹子,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单竹、绿竹、簕竹、泥竹等品种。这些竹子,若是成竹,可以用在房前屋后或水圳河坝上,护坡护堤,固定水土,还可以用来制作日常家用器具,编成竹篮、竹篓、竹箩、竹畚箕,削成竹扁担等。成林成荫后的竹林,是人们在炎炎夏日里用以遮阴乘凉的好去处,也是村里放牛娃们用于爬竹竿、拴牛玩耍和抓竹笋虫子的野外游乐场所。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总向往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向往着户外的山野草地,想去看那些野花野草,看鸟儿飞过天穹,看鱼儿遨游水中,虽然因为工作、生活奔波劳碌而常常无法实现想法,但只要有一点点闲暇时间,我都会“放飞”自己,走向郊野去看山看水。这并不是说自己有多高雅,而是因为久居城市生活,心里头难免会有一种压抑感,有一些意难平,想要逃离,想要任性。哪怕是去江边河畔走走,在山野竹林中坐坐,于我而言,那也是一种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休闲、放松,而平时散步,去得最多的就是到河畔的竹林里。
小学时代,我曾读过袁鹰写的《井冈翠竹》,记得它描绘井冈山的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说天下的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第一名”。袁鹰借竹子歌颂中国的革命,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井冈山竹子的作用:战士们用竹子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读着这些关于翠竹的文字,我那时便涌起了无限向往,就想立马去看看,那可是英雄的翠竹啊,一片片、一根根都带着红色的印记!只是当时身居农村,年少贫穷,这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自此以后,我却慢慢地喜爱上了身边的竹子,虽然此竹子并非袁鹰笔下所描写那种,也很不起眼,然而它们却在身边,每一根也都那么挺拔,那么有风骨,让人肃然起敬。常常,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在竹林下流连戏耍,也曾无数次央求父亲专门砍下一两根细长笔直的绿竹或单竹,用来制作成简易的弹弓、竹刀、长矛等玩具,与小伙伴们一起忘情地游戏。那欢乐的情景,成为童年时代难以忘却的甜美记忆,从此以后,我对于竹子的印象便日益深刻起来。
在中国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发展长河里,竹子被文人雅士称为“岁寒三友”和植物“四君子”之一,足见自古以来,竹子便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曾为竹子发出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叹;唐人刘禹锡面对眼前的竹子,吟诵出了“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优美诗句;宋人王安石也对竹子发出由衷的赞美:“一迳森然四座惊,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高。曾与篙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怜伦学凤凰。”
或许是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着翠竹的缘故,今年10月份,我参加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文学赋能乡村振兴采风活动,慕名来到了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据介绍,上陵的这片翠竹,面积达到了12万多亩,占该镇林地总面积的63.9%,是河源地区最大的翠竹林,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翠竹林之一。翠山的竹,不仅成林,更是成海,被世人誉为“翠山竹海”。终于得偿所愿,有机会看到这大片大片的翠竹林,这令我既激动又震撼。
远远望去,成片的翠竹林郁郁葱葱、绿波荡漾,连绵的竹林与周围的青山遥相辉映,在群山之间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绿色海洋,风过处,一道道泛着绿色的波浪绵延不绝,涌起,跌下,又涌起,不禁令人晕眩。据说,这片翠竹林内的空气含氧量是常绿阔叶林的1.5倍,空气负离子数量每立方厘米达113600个,被誉为当地的“天然大氧吧”,是和平新八景之一。竹林内的翠竹成群、立竹库存量超过2400万株,每年可产出毛竹400多万根,年产值达2500多万元,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和金山银山。
陪同我们参观的上陵镇党委副书记曾鹏彪自豪地介绍说,当前上陵镇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正在抓住“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依托这片翠山竹海的独特生态和竹溪资源,以青山(竹海)、绿水(溪水)为核心,以“识竹”“赏竹”“游竹”“恋竹”以及“美丽乡村”等五种主题体验为主线进行综合开发建设。项目计划是要努力打造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前期已着手建设了一条全长6.15公里、具有中国气派和岭南风格的竹林绿道,并逐步完善了公园配套的文旅设施,许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游玩。同时,该镇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做好“翠竹文章”,先后引进多家竹制品生产企业前来投资开发,规划的开发面积达1725亩,项目总投资1139万元,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竹材、竹家具,提炼“十里竹海”文化元素,创作上陵特色翠竹文创产品,将翠山村培育为集观竹、赏竹、品竹于一体的竹产业典型村,让这片竹山变成当地人民的“金山银山”,带动当地村民参与民宿、餐饮、土特产等第三产业发展,为村民致富奔康开辟新途径。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下,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上陵镇的这片翠山竹海,必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成为带动当地人民致富增收的一大特色经济支柱。
我怀着虔诚的膜拜之心,跟随着文友们的脚步,一步一个台阶地行走在新建的登山绿道上,向着竹林深处走去,把自己融进这幽静翠绿的竹海中,融进美丽的大自然中,深深地呼吸着这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感受着竹林的独特气息。
登山路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或紧或慢地从我们身旁擦身而过。有几个小年轻还一路追闹着往竹山上跑去,活泼灵动,沿途洒下一串串无拘无束的欢乐笑声,热闹了这幽静美好的翠山竹海,感染了登山赏竹的游人情绪,也惊起了憩停在枝头的野鸟,吓得它们扑棱棱地振翅飞向高空,留下讶然落寞的竹枝在秋风中独自摇曳着。
一路走走停停,边走边赏美景,我终于登上了山顶新建的三层高观景亭(该亭子还未命名,我姑且称之为“观竹亭”吧),伫立在亭上,放眼四周,一片郁郁葱葱,竹山连绵起伏,群峰如黛如画,青山与竹林都非常有层次感。远处耸立的“将军山”和“羊石山”,一左一右,分列在翠山竹海前方两侧,犹如两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般,正时刻关注着这方水土、这方人民的生活变迁,关注着这片翠山竹海的四季轮回和日升月落。一阵秋风吹过,丝丝清凉顿时给爬山爬出了一身热汗的游人带来了无比舒适的清凉感,令人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亭子上,早有豪迈的游人忍不住地向着竹海群山放声欢呼起来,“啊……啊……”响亮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四周的翠山竹海中。在秋风的吹拂下,苍翠的竹林也发出了一阵阵低沉有力的响声,似是正在热烈地回应着游人的呼喊,如天籁般一唱一和,那不正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次大合唱吗?这响亮的声音,不仅是这片翠山竹海发出的自然欢歌,更是上陵人民奋力谱写新时代美好未来的幸福之歌。激荡的歌声似涨潮时的海浪般,一浪接着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正汹涌着、澎湃着,在这青黛的群山里,在这翠山竹海中,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