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心
编者按:《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于1948年首次出版。该书是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共收录论文14篇。作为一本社会学名著,本书从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总结剖析了中国传统农村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特点,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乡土社会和乡村治理问题。
①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年轻人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着头。”
我十分认同这样的观点,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讲书本上的那些内容,翻来覆去地讲同一点,这只会让老师或者学生都麻木,是没有效果且十分不可取的。还有另外一些方式我也不认同:有的老师连已有的知识都不完全讲给学生听;有的老师把自己的“高招”留着,教自己的好学生或者是花着钱找他补课的人;连一些学生原本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有的老师也不教,只教一些所谓“有用”的、考试会考的内容。这样的老师,我觉得算不得真正的老师,而只是领着学生去参加考试的人。他们只能算是一个领路人。
读书是为了扩大未知领域的知识面,增加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为了考试。一些老师的行为,对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十分不利,更是使读书的味道变了味。这是本末倒置,他们弱化了读书的真正作用。
《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老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要的老师。老师就是要引导大家走进生活,迈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而不只是看重仅仅作为合格检测的考试,把学生们控制在座位上,然后让他们远离生活,远离实际。
②
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从土里长出来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它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以前的祖先,耕种到哪里,水土就好到哪里,就能人多,作者从这一事实中得出结论: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一开始,作者就是在为“土农民”正名,并不是只有农民离不开土,其实是所有人都离不开土才对。
中国人口基数大,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后来袁隆平帮我们克服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种植技术也帮助了不少的外国人,这便是我们获得的从土里长出来的光荣。以前,流民和难民总是很多,我们的前辈们习惯一到某个地方落脚,第一件事就是先在那里开垦、种植。靠着摸索天地间的习惯,养活一代又一代人,前辈们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到现在,所以土地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了土地,我们那么大基数的人口是无法存活下来的。土地束缚着每一个中国人,一些老人家因为自己祖辈是农民,在千辛万苦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从生到死都会待在同一个地方,不忍离开;中国人对家乡的执念相当的深,土地可以深深地困住他们的肉身与灵魂。
土地给了我们活下来的机会,我们也深爱着它。第一次看“现在也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我理解成了我们“土农民”干不成大事上不得台面,是贬义;但现在我有了新的理解,“飞不上天”,意味着脚踏实地,说的不正是我们的踏实吗?我们“土农民”一生都在勤劳地种地,是踏实的一种象征,所以,与其说是土地束缚了我们,倒不如说是我们与土地有了深深的羁绊。
③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人们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社会生活的常态,是终老、是乡。假如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人和人的关系就会产生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们的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了的。用社会学的经典概念来说,它就是个“熟人社会”,人们相互熟悉,没有一个陌生人。
我觉得,在传统的中国乡土生活中,“没有陌生人”是平常到不能够再平常的现象。大到一个村子,小到一条小巷,我们只要在一个地方扎根,这个根就会一直往下长,直到再也没有可能拔出来。于是,邻居就如同你的“不动产”,从生到死,一生都在打交道,熟得不能再熟。怪不得,中国会产生那句古话,叫远亲不如近邻。
前几天和朋友散步,她说起自己搬家的事,感叹独栋居民楼里左右都是待你如亲人的邻居,他们看着你长大,对你的一切了如指掌,比起小区生活的关门闭户来,邻里间的亲切度会高很多。现在城市中的小区生活,人们能足不出户就足不出户,有时候在新居里住了好几年,才惊觉,自己居然从来没见到过对面的邻居。传统中国人聚族而居,是为了生活,相互看顾、扶持,无形中就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如今情形大为不同,人们富裕了,日常生活中各种牵扯的事少了,互相间的交往便不再密切,人情就越来越淡薄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人们也是“聚族而居”的,实际的交际空间其实比传统社会更为密实,但它却无法产生出“熟人社会”来,在这个社会环境中,邻里的陌生化越来越严重,“没有陌生人”成为历史的绝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④
我们的社会处于急速变化中,短短几十年间,我们已然从乡土社会跨进了现代社会。在由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我们是无法用乡土社会形成的习俗来应付的。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模式碰撞,会处处产生流弊,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这段话是为被说“土”的人正名,也是在与说别人“土”的人争辩。
中国社会发展飞速,每天都是一个新样子。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远离家乡,脱离乡土“熟人社会”,人口也因流动而逐渐分散。彼此遇到的人,因为环境文化不同而选择不与对方交流。大家也许会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好的社交,彼此之间有距离感,不会老是爆发争吵,不会冒犯到自己不熟悉的人。于是,“土农民”们自己所用的一套乡村的通用语言或社交方式,在生活中便不流通了。在一个新的社交环境里,我们无法像以往那样如鱼得水地生活,于是我们开始惶惑不安,变成了“陌生人社会”中常常被视而不见的人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先进、方便的工具和科技逐渐被引进,城市在飞速发展,而乡土社会中农村则显得越来越落后,很多人便把“乡村”“家乡”这一类词潜意识地当成了不好、不光彩的词;有的人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家乡在哪,因为这个地方太偏僻了,就觉得它是上不得台面的地方,只会让自己丢了面子,一点也不在乎这个地方养育了自己,哺育自己长大成人。
这确实令人感慨,诚如作者所言,“在现在城市那么发达的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家乡好,那里有我抹不去的存在的痕迹,也有飘在空中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人情味’。”
⑤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等同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的‘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愚在什么地方呢?
从作者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们都会有所谓的“厌蠢”,但是蠢到底是什么呢?从众多的例子中我唯一能看出来的共性,就是他们属于那些妨碍了别人办事或影响别人计划进度的人。一个人总是理解不了别人讲的话,那就叫作蠢。但是,我们所理解的“蠢”的人,是指那些有智力缺陷的人,而非只是仅仅影响到了别人的人。农民们脱离乡土社会,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他们新的事物有什么用,如何避开。再者,许多地方是有方言的,有的人没有接触到普通话的机会,说惯了方言,交流起来就更为困难。这就像一个土生土长的、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他来到了中国,你用普通话叫他给你唱一段京剧,这不是纯扯淡吗?而且外国人来了,你对人家要多客气有多客气,说来的都是客,怎么到自家人这里,这套说辞就行不通了呢?
许多人就是因为太熟自己人了,便少了一些应有的尊重。农村人离开乡土出来,不懂规矩,他们便被当成了愚人,那到底为什么会被当“愚”呢?估计说的人也不会知道,只是因为他们被农村人妨碍了,便找了一个能骂他们的法子吧。
下转6版 上接3版
⑥
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所表现出来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
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能看见书籍,随时可以接触文字,这不是他们日常熟悉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没定论。
作者很厉害的一个点是,他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像《乡土中国》这样的书,因为在接近乡土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要不断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才能真正地融入到一个乡村文化,才有读懂它的机会。我们经常只知道别人的缺点,却不知道这缺点是如何造成的。正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片面性,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他们,共情他人。比如,我们只是看到了农村人不是很会读书,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看不到他们与天地为伴,与鸡鸭牛羊为友,在放大他们缺点的同时也忽略了他们的优点。他们的实际生活知识、生存技能比我们多得多,相较城里人来说更灵活,能翻山能上树,能入海能摸鱼,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的求生技能简直太逆天了”,所以我们不能仅因为一个方面,就以偏概全对别人擅自下定论。
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自然大受影响。在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这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能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的,为什么要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因而,不论是智商还是知识储备,我们都不能从中得出农村人蠢的结论,说农村人蠢的理由太站不住脚了。如果说农村人蠢是指他们的智商,未免过于武断,他们只是未接触过一些东西所以暂时不懂;如果那蠢是指农村人的知识储备,也未免有些片面,他们生活的环境也用不着他们要掌握这些乱七八糟的“先进”。如果仅这样就评价一个人的蠢与不蠢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聪明的人了。
我们常常说生动的神态、丰富的表情,可以帮助我们传递文字里很多很难表达的东西,有这么方便的东西在,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更优的办法去从零开始学习文字呢?苦学文字既费钱,一回到家乡,文字又要被口头语言所代替,在一个没有运用文字的环境下,学习文字的人当然学得慢忘得快呀,更别说语文这种难的了,就连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英语,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都极难学。
说农村人“愚”完全就是脱离大众的浅薄说辞。
⑧
我绝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说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自乡下人的“愚”,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所学校、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这个观点我很认可,我们在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要知道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就现在的乡下而言,我认为文字是没有什么用的。与天地为伴的农民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唯一需要用到语言的地方,便是与别人闲聊或提醒别人干什么事,几乎用不到书面表达,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很大用处的。但是,我们能说乡下人是不用学习文字的吗?当然不能。如果一个乡下人目不识丁,终有一天他就会与社会和人类脱节,最简单的,以后农业机械化了,劳动合同都不会签,机器都不会使用。而且法律本身就是用文字书写的,如果你不识字,不就成了所谓的“法盲”吗?这显然是万万不可的。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方言,文字却只有一种,使用文字是可以拓宽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因而学习文字还是非常地有必要。但不必过于要求他们精通,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最适合自己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⑨
所谓学,就是人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炼使一个人习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此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里就很好地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人要学习,以及为什么只有人要学习所谓文明的知识,还有如何去学习。首先是人为什么要学习文明的知识,因为人的一生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是群居动物,彼此之间会有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我们要学习通过文字才能与别人沟通或交流的知识。那其他学科还有学习的必要吗?比如说数学那么难,到底是谁要学啊?但是我想说当然有学习的必要,最简单的学习就是为了回归现实生活帮助我们,比如如果你对算术一窍不通,那么你买东西时就无法知道需找回多少钱;再如说到道法政治,如果你不学你的心中就会没有道德感,更不会有所谓的信仰理念。
往大了说,学习,其实也是为了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找到自己的追求并为之努力,因为追求才是驱使人活下来的真正的因素。有的人会反驳说快乐才是,但是我想说如果没有得到快乐的追求,那快乐也是不值一提的。其次,为什么只有人要学习,那当然是因为人有能力,人的记忆力是所有动物中最好的,那还有什么不学习的理由呢?再者,动物们也都在学习,它们学习的是生存所需要的技巧,没有用笔和纸写下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