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有源头活水来

  ■陈俊年

  认识德富,已有些年头。上世纪90年代,他在我的母校联中,教高中语文。不久,受命从政,先后在县府办、乡镇基层、文旅部门任职,做了许多实事,比如,现今遐迩传名的“九连小延安”“翠山竹海”,便是他命名策划,力促共创的和平文旅新名片。更多接触,是因为读了德富的这部新著《和平立县话阳明》。

  如书名所示,新著主要写王阳明与和平县的历史渊源。全书写及500多年前,即明朝中叶,国运衰微,乱象频发,义军、流民、盗贼等此消彼长,滋扰不绝。东江支流浰江流域的粤东北惠州府龙川县三浰地区(今属和平县境),有个自号“金龙霸王”的池仲容,统率万人,立寨三十八,长年打家劫舍,袭扰官府,为患二十余载,成为粤赣闽“三省遁逃之主,群贼桀骜之魁”,官府数次征剿招抚,均无果而终。值此乱局,明朝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提督粤赣闽湘边境军务,受命征剿八府一州包括三浰在内的盗贼,在平定福建漳州、江西南赣等地贼巢后,移师重剿“桀骜之魁”池仲容。与敌周旋中,王阳明斗智斗勇,巧用兵法。他攻心为上,一纸《告谕》让卢珂等四千迷途者知返;他调虎离山,把山大王池仲容“请”到五百里外的赣州“平阳”;他巧设空城,让93魁首失却戒备命丧他乡;他合攻分击,一捣盘踞二十余载的三十八寨;他假道伐虢,全歼据险固守的九连山残党。平乱之余,他深耕心学,精进知行,苦研“破心中贼难”之课题;为谋求百姓安居乐业,三浰长治久安,他亲书奏章,设县立治,开创祥“和”、“平”安的和平新纪元。和平因阳明而兴县,阳明因和平更盛名。

  可喜的是,德富记述浓得化不开的历史硝烟,虽说久远且凝重,但读起来却不隔不闷不乏味。这主要得益于他对阳明文化的潜心研学,史海钩沉,别出心裁地打捞出鲜活的13个历史故事。

  这13个故事,多出自典籍史料,均有根有据;或取材民间传说,皆有百姓口碑为证。诠释典籍而又不为典籍羁绊,精选传说则务求去伪存真。因而,全书的真实与生动,足以让人物活现,情节跌宕,悬念迭出,令人顿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的追读瘾头!

  看得出,德富巧于构思,精谋立意,妙用有机关联的13个历史故事连贯成书,旨在彰显王阳明在和平县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历史贡献,铭记其征战三浰、破贼平乱的闪光足迹,揭示阳明心学的重要理论源泉和丰硕实践成果,再现其心怀苍生、深得民心的感人情景。这本新书,是以史话体裁记述和平阳明故事的第一本图书,也是研学、弘扬阳明文化的最新普及性读物,弥足珍贵。

  德富聊起写作思考,当以史实为据,但又不可食古不化。毕竟是今人写给当下青少年的通俗读本,要讲究现代情怀与审美情趣,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性和历史人物的亲近感。因而,全书行文,不乏网络“潮”语。他对“小盆友”说,王阳明是圣人、奇人,虽不在“超人系列”,但“百分之百属牛人”。用的是章回体小说的传统结构,却也时见现代散文的抒情笔调。月夜写家书,王阳明凝望静夜银钩,勾起对家乡及亲人的回忆,“弦月在半空赶路,仍不忘嬉闹,才与浮云缠绵逗趣,倏忽竟探身跟树影捉起了迷藏”。他写庙宇寒夜长明灯,暗喻人物命运,“火舌才躲北微闪,倏忽又转西匍匐,柔弱的身子快被黑暗吞噬时,一会又缓过气来,重新燃起那豆点大的一忽亮光”……如此有画面感和动感的描述,委实有助我们对王阳明心境的深切领悟。

  德富笑说,只写了八万字的东西,算不上大家伙。但我深感,《和平立县话阳明》一书,凝聚着德富的文化情怀与素养,饱含着他对阳明文化的虔敬而研学而践行而笔耕。更难能可贵的,这是他退休后自觉自勉,专攻专著的作品,包括从封面装帧,到内文插图及至书法题签,均为他独自创作,多才多艺不消说,个中更体现他对阳明文化的守正创新、弘扬传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水”。粤语赏识明智者,都赞其“心水好清”。三浰是阳明心学理论的重要策源地和先行区。凑巧的是,三浰的浰头(浰水之源头,今和平县浰源镇),也是德富奋斗过的地方。他任镇党委书记5年,踏遍古战场,促建新农村,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王阳明倡导的“冠裳”之风,改善学校、街镇、交通及镇府等基础条件,用心用力。历史源流与现代浪潮,汇聚成独特的德富心水,倾注笔端,终成一书,绝非偶然。

  熟悉王阳明的人,一定也知道朱熹。借用朱熹《观书有感》,权当小序结语: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和平古寨刘梁两姓渊源引发知县的思考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江东新区新闻
   第04版:东源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寰宇新闻
   第07版:万绿湖·和平文艺
   第08版:体育新闻
礼法与恩情在冲突中的调和
为有源头活水来
羽毛的模样(组诗)
燕子和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