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法与恩情在冲突中的调和

——和平古寨刘梁两姓渊源引发知县的思考

  ■叶力为

  据清宣统古寨《刘氏族谱》载,古寨刘氏始祖是刘贵用,原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刘贵用生了一子一女,子名扶九,女名刘辅六姐。刘辅六姐嫁与梁五十一郎,生三子。元末时,刘扶九应征入伍。由于时值战乱,刘贵用在来不及与儿子扶九相见的情势下,便带领女婿一家由福建迁徙到古寨。他们历尽艰险,剪除荆棘,建立家园,终于家业渐丰,遂落户定居。元亡,明朝定鼎,刘贵用听到了儿子扶九建立了军功,授职千户侯,已经在南京立业的喜讯后,喜忧交集。喜的是终于有了儿子的音讯,可以与思念多年的儿子见面并返回原籍。忧的是自己与女婿一家已在古寨攒积了一定的家业,若北上南京与儿子团聚或回原籍,实在是难以割舍女婿一家,难以辞别曾经艰苦奋斗的第二故乡。经过深思熟虑后,刘贵用决定回原籍,并告知女儿夫妇。女儿一家依依不舍,含泪挽留,但刘贵用去意已决。见此情形,女婿梁五十一郎便将长子志铨过继给刘扶九,用意是在和平能传下刘氏一脉,以此宽慰岳父。刘贵用当然高兴接受,临行前,叮嘱女儿女婿道:“我就要跟你们辞别了,这次离开和平,我也不能预料以后能不能再回来。志铨过继给我做孙子,刘姓血脉在和平得以相传,我也无后顾之忧了。”不久,刘贵用便带着妻子甘氏和尹氏告别女儿一家,飘然远行。此后,女儿一家日日盼望刘贵用重回古寨,但一直音信全无,再也没能见到刘贵用。

  雍正七年,知县王暠到古寨核查户口,建立保甲。他见古寨的刘梁两姓的人以叔侄相称,甚是惊诧,深为不解。于是,王知县便询问梁姓与刘姓的世系,当他了解到上述的渊源后,感叹说道:“按照古代的礼制,长子是不能够过继给他人的。志铨是长子,出继与刘氏,这不合乎礼。我姑且不去深究作为长子志铨过继这件事合不合乎礼,但此事导致了两姓十余世不准通婚,两姓的人还以叔侄相称,不但于礼不合,而且于义也是不允许的,对于这样的民间过继应当禁止。然而,梁五十一郎能念及岳父与妻子对他的恩情,刘贵用也能不忘自家的姓氏根本,也是情有可原。古代的先王制定礼法,有的是从义的基点作为准则,但也有顺应人情予以通融的。类似于刘梁二姓的过继,如果依据律法中义的原则,那我必须禁止,而从两姓的渊源恩情方面看,若禁止则使两姓蒙受屈辱,我是不会作出这样决定的。世事渺茫,恩情长在。我还能多说什么呢?”当晚,王知县住在丰裕镇(现古寨镇丰和村)梁国墙老寿翁家的私塾中,饭后与老寿翁谈到祠堂这个话题。刘梁两姓的长老恳求知县为两姓物色一个祠堂用地。次日早晨,王知县在周边察看地形,将泷头水背塅中心地带点给两姓同建祠堂。经过两年的努力,两姓共同兴建了一座九天十八井的祠堂,王知县很是高兴,不但亲笔为两姓祠堂题写了“务本堂”堂名,而且为祠堂撰写了一副堂联,事后还写了一篇建祠记。

  可惜祠堂后来被洪水冲毁,祠堂不得不迁徙到祖山脚下。

  王知县从惊诧到了解,从了解到分析,不泥礼,不偏执。尔后欣然为两姓点地,祠堂建成后题额赠联。礼法与恩情的冲突,在王知县爱民亲民的思想调和下,古寨刘梁两姓延续了“务本”为先的佳话,合建宗祠,世代友好。

  古之礼法,可用森严来形容。越礼要承受巨大社会舆论压力。长子不得过继,刘贵用与梁五十一郎不可能不知道。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古寨刘梁二姓越礼过继,彰显了翁婿的高情厚谊、不拘小节的果敢、念及本原的感恩,以致两姓以叔侄相呼及十数代不通婚姻的守约。古寨刘梁两姓长期相互照应和谐相居的史实,充分说明了礼法是可以让位于人情的,亦彰显了“诸姑伯叔,犹子比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王知县所题的“务本堂”非但合乎时宜,而且具有折射出理性文明光辉的深远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和平古寨刘梁两姓渊源引发知县的思考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江东新区新闻
   第04版:东源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寰宇新闻
   第07版:万绿湖·和平文艺
   第08版:体育新闻
礼法与恩情在冲突中的调和
为有源头活水来
羽毛的模样(组诗)
燕子和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