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当读到陶渊明的这句诗,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故乡,飘向那一缕缕从农家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我的记忆深处,炊烟是故乡最生动的诗,是家的温暖符号,是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眷恋。
故乡的炊烟是清晨早早醒来的一抹幽香,它们像是被唤醒的精灵,随着木柴在灶膛里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那股带着草木清香的炊烟便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轻盈地钻出来,它们仿佛一群轻盈而曼妙的舞者,在微微的清风中翩翩起舞,为原本宁静祥和的村庄增添了一点灵动的生机与活力。
儿时的我,总是在这炊烟的呼唤中醒来。揉着惺忪的睡眼,便能看到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橘黄的火光映照着她慈爱的面庞,锅里煮着的是生活的温馨与希望。我迫不及待地坐在桌前,等待着那冒着热气的早餐,不管是一碗清香的小米粥,还是一个浓郁的大肉包子,每一口都饱含着家的味道。
晌午的炊烟,是生活最朴实的袒露。日头高悬,田间劳作的人们陆续归来,那炊烟就像他们无声的伙伴,准时出现在屋顶上方。它不再似清晨那般带着梦幻的朦胧,而是直白且浓烈地诉说着生活的琐碎与真实。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邻里间隔着院墙的招呼声,都融入在这直直上升的炊烟里。母亲会从自家小院里摘下新鲜的蔬菜,在水龙头下冲洗得干干净净,那水珠在菜叶上滚动,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像极了生活里那些微小却珍贵的瞬间。不一会儿,热油入锅的“刺啦”声响起,伴随着葱姜蒜爆香的气味,炊烟裹挟着饭菜的热气升腾,那是农家最真实的烟火,见证着这平凡日子里的幸福,也记录着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满足。
黄昏时分的炊烟,最是令人心动神摇。夕阳的余晖似一层薄纱,温柔地披在大地上,炊烟在这暖橙色的光影里愈发缱绻。它们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此时,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种温馨而祥和的氛围中。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大人们则在院子里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准备着晚餐,炊烟中,传来饭菜的香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这样的黄昏,若是有远行的人归来,远远望见那熟悉的炊烟,心中的疲惫与漂泊感便会瞬间消散。那炊烟,是故乡给予游子最温暖的拥抱,是家的方向标。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在城市的喧嚣中忙碌奔波。高楼大厦代替了青砖瓦房,煤气灶取代了土灶,再也看不到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但在每个疲惫的夜晚,在每个孤独的时刻,炊烟总会在我的梦中出现。它是故乡的使者,带来亲人的问候,带来儿时的欢乐,带来那再也回不去却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
炊烟,是故乡写给游子的一首诗,每一缕都饱含深情;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丝都记录着生活的琐碎与美好。无论我走到哪里,那袅袅炊烟都将永远在我的心头飘荡,成为我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因为,在那炊烟的尽头,是家,是爱,是我永远的故乡,是灵魂深处的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