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读铭石楼

  ■陈红霞

  坐标:江门市自力村。

  四个多小时车程的奔赴!

  过了票检,迎面就撞进一棵大榕树浓荫里,不知她在这村口盘踞了多少个春秋?有人说,树的年轮记载了一方水土的历史,树的品类会改写一方人情的特质。这榕树,大刀阔斧地拓张领地,明目张胆地占领晴空,又责无旁贷地荫蔽一方。

  铭石楼,你会是自力村里一棵石筑的大叶榕吗?

  过木桥,穿竹林,果然,一片稻田打开了视野,土黄色稻茬在晨风夜露里演绎休养生息。可能你更想念暑夏的禾青送爽,或者晴秋的金稻传香,但冬季何尝不是一个自省季节?反省土地被钢筋水泥建筑侵占,反省奔赴都市繁华后一田一地的荒芜。自力村的15座碉楼保存完整,掩映于葱茏的村树之间。祖上殷实富足,村民多旅居海外,但桑梓地仍以田园风光为卖点,这份浓厚的农耕传承由碉楼守候,让人分外动容。

  醉杨桃甜石榴红,叹民居墙雕绚丽精巧,绕澜生居庐、叶生居庐,直奔铭石楼。临荷塘而照倩影的铭石楼建于1925年,历百年风雨侵蚀,虽苍苔攀墙头如霜雪侵眉角,但优雅依旧。电影《让子弹飞》曾取景于此,影片中黄四郎的家集富丽堂皇与固若金汤于一体,让人印象深刻。铭石楼一至四层是堡垒式构造,石窗镶嵌钢筋,述说对干戈的拒绝。五楼以上异域风情浓郁——爱奥尼亚式柱子和罗马拱券绽放了半层空间,四角悬挑燕子窝,里设射击眼,威慑力十足。顶层筑六角琉璃亭,苏州园林风与巴洛克特色于细节处勾兑,恍如时空穿梭。

  见我们兴味盎然,导游开始科普楼主方润文。

  “自力村地势低洼,一直饱受洪灾和匪患荼毒,缺田少地的方润文到美国谋生存。他先在餐馆、洗衣馆打工,操菜刀开餐馆不成后,以‘其昌隆’杂货铺发家。在当年漂洋过海的淘金潮中,敢拼敢闯打天下的方润文是无数华侨海外奋斗的缩影。思故土之困境,方润文寄回十万银信建了铭石楼。1935年,方润文归葬故里,送葬的‘人龙’首不见尾。其年幼的孙子方元亨,披麻戴孝,泪眼婆娑,不明白一方敬重的是爷爷生前与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一起奔走捐资抗日,并大力捐助家乡教育事业。”

  斯人已逝,但开拓进取的步伐犹响耳畔。入门,一楼厅墙挂黑白照片,我们得以一睹方润文真容:穿西装,打领带,戴玳瑁眼镜,意外地儒雅风流,周身气度与这一屋摆设莫名契合:雕花架子床、镂空花格太师椅、香兰雕饰的闷户橱……处处恪守传统精美工艺;楼中又穿插了舶来的精致:落地座钟,彩色玻璃隔断,描金瓷首饰盒……叹中西文化在此处交汇激荡,敬中西观念在此时完美和解——铭石楼开放包容的格局既立在潮头,又与中华发展兴盛的理念一脉相承。

  据介绍,方润文后人积极支持开平碉楼于2007年成功申遗,并把铭石楼完整的家具、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原封不动地交付国家打理、对外开放,任四方来客一睹芳容。中央电视台节目《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开平碉楼与村落》再现了开平田园牧歌式的古村落与融古贯今、中西合璧、兼顾生活与战斗的碉楼文化,铭石楼随美国旅游创作者凯瑟琳的网络视频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当地文创设计师邝永富以猫为第一视角设计了明信片,把碉楼推向年轻受众。

  虽是旅游淡季,但有长焦大镜头在认真取景,有东洋人同行参观。顶层凭栏放目,我不禁目眩神迷——远山淡影,原野铺褐,竹树成烟,黛绿色的村落点染如同水墨画,古朴的碉楼与现代农村交错相望,传承与创新接轨言欢。

  出门,我忍不住回头。门楣上的花鸟彩绘鲜活灵动,色泽鲜艳欲滴,两旁行楷“春兰增美景,夏日发荣光,秋菊绕芳宅,冬阳赋锦章”如行云流水。出入抬头处见古典诗词基因,可谓“山高不阻其志,涧深不断其行,流年不改其意,风霜不掩其情”!

  “咔嚓”,铭石楼定格于相册。我要把她制成旅历的扉页,并题记:知来处才能知去处,知回眸才能继往开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河源文学
   第04版:河源文学“赓续传统血脉,赋能乡村振兴”采风作品辑
   第05版:河源文学“赓续传统血脉,赋能乡村振兴”采风作品辑
   第06版:河源文学“赓续传统血脉,赋能乡村振兴”采风作品辑
   第07版:龙川新闻
   第08版:国内新闻
楼与海
品读铭石楼
开平碉楼前
采风感怀
美丽的海陵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