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佩怡(龙川县第一中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这一百年的岁月里,我们的党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为国人谋取了众多的福祉。因为有它的指引,我们走出了“东亚病夫”的阴影;因为有它的强盛,我们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因为有它的庇护,我们能坐享岁月静好的惬意……
龙川,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龙川儿女顺应革命潮流,艰苦卓绝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建立了早期苏维埃政权,并发展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为中国革命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29年3月,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在龙川廻龙大塘肚成立时,苏维埃政府常务执行委员之一的罗屏汉同志慷慨激昂赋诗一首:“红旗树立大塘红,三县群英集在中。白犬猖狂施虎势,梭标打出五兴龙。”自那天起,革命的红色旗帜便在这片大地上高高飘扬。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柏是毛泽东同志的第二任秘书,1935年2月被中央苏区派到五兴龙苏区慰问与指导工作。在给五兴龙苏区党政干部讲课时,他提出革命干部要过好“五关”,即政治关、思想关、社会关、生活关、家庭关。学员曾不凡听了很受触动,便写下一首诗:“初度光荣接笑颜,谆谆教导话千般。心长语重频回首,最是难忘过五关。”1935年3月6日,古柏在龙川上坪鸳鸯坑被国民党军包围,在掩护同志突围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古柏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足见古柏在中国红色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在龙川红色革命史迹中,福建会馆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它曾在民国初年以来,数次见证历史人物在此做出有着不同凡响的历史举动。1942年,它成为蜚声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重要中转站,时任大营救行动负责人之一的连贯同志就住在福建会馆,精心安排和指挥了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于日军之手,滞留在香港的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共800多人处境十分危险。周恩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等人,不惜代价组织营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被困在香港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余人从香港安全撤离到后方。香港大营救行动被著名文学家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从发起到完成任务,历时半年之久,那些被困的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穿过日寇的重重封锁线,乘船沿东江逆流北上,平安转移到福建会馆,再通过不同路线安全送到大后方。
回望岁月,近代历史交织着华夏儿女的艰辛血泪。面对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和强大的敌人,无数英雄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并且高呼:“我愿意当这个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心怀救国救民、实现共和的远大理想,在伤痕累累的中华大地上奔波忙碌,最终为共产主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爱国是一种无私的信仰,在中国人的血脉中长久地流淌着。正是因为对家国的热诚情怀,无数的爱国志士甘愿为之付出生命,不求青史流芳,只因一片丹心。
山河壮丽,岁月峥嵘,一代代共产党员,一批批爱国青年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引领了一个个全新的辉煌时代。吾辈唯有如此,方无悔青春岁月,不负盛世年华!
★作品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对龙川的两大红色革命基地的红色历史了然于心,小作者在建党百年的历史下回顾历史,既感受到了以前共产党员及爱国人士的奋斗精神,也能从党史中领悟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作品文采斐然,能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革命历史信手拈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学生佳作。(指导老师:赖伟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