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亮依旧升起

  ■程亮

  童年时,中秋节是纯粹的欢愉。在小小的村庄里,一进入农历八月,节日的序曲便悄然奏响。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空气中飘散着新摘的瓜果清香和月饼的甜腻香气。对于我们这些孩童而言,中秋意味着可以名正言顺地呼朋引伴,在村里的晒谷场、巷陌间尽情追逐嬉戏,直到夜幕降临。老人们总说,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那如水清辉,是为了照亮嫦娥回家的路,也为了映照人间的团圆。那时的我们,仰望着那轮似乎触手可及的冰盘,心中充满了对遥远仙境的好奇与瑰丽想象,听着大人们一遍遍讲述那个古老的传说,只觉得故事比月饼的馅儿还要甜。

  记忆里最鲜明的画面,莫过于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早早地将小方桌搬到庭院中央,除了必不可少的月饼,还有菱角、石榴、莲藕、毛豆,或许还有一个象征圆满的柚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晚风轻柔,虫鸣唧唧,那银盘似的月亮就悬在头顶,仿佛专为这家家户户的团圆而明。我们一边啃着香甜的月饼——或许是简单的五仁,或许是酥脆的百果,一边听着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那时的月饼,于我们而言,是节日里最令人期待的美味,是甜蜜的犒赏,是热闹的一部分。对于“团圆”二字背后可能蕴含的别离与思念,我们浑然不觉,因为父母在侧,伙伴相邻,整个世界就是那个完整而温暖的小村庄。中秋的幸福,是如此具体而微,充满了人间烟火的踏实与满足。

  然而,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变革的力量,无声地冲刷着旧日的图景。曾经热闹的乡村,如同退潮后的海滩,渐渐显露出几分寂寥。年轻的臂膀纷纷背起行囊,奔向远方的城市,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与梦想。村庄里,多了许多空寂的院落,留守的老人与孩童,成为了日常的主角。中秋的月亮依旧会准时升起,依旧那般圆润皎洁,但当它的清辉再次洒向熟悉的庭院时,它所映照的,往往不再是围坐的欢笑,而是独坐的期盼与隔空相望的思念。

  于是,月饼这个古老的节令符号,被赋予了全新的、更为沉重的情感内涵。它不再仅仅是节日的甜点,更化作了一座情感的桥梁,一头连着远方游子的辗转反侧,一头系着故土亲人的望眼欲穿。它成了乡愁最浓缩的载体。对于守在老屋的父母而言,中秋是计算儿女归期的期盼,是将爱意与牵挂一同揉进面皮、包入馅料的默默劳作。对于散落在天涯的游子而言,中秋则是在异乡的霓虹下,掰开一块月饼时,那瞬间涌上心头的、对故乡风物与亲人音容的无限眷恋。一块小小的月饼,跨越千山万水,传递的已不仅是滋味,而是“但愿人长久”的祈祷,是“千里共婵娟”的慰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脚步走得多远,总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牢牢系在出发的地方。

  中秋之夜,因而总是交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有幸阖家团聚者,其乐融融,月色平添温馨;而月圆人未圆者,则对月兴怀,月光更照孤影。这份“此事古难全”的缺憾,恰恰反衬出团圆的无比珍贵。它让我们懂得,团圆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珍惜与守护的福分。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中秋更像一个温情的提示,让我们暂且停下奔忙的脚步,抬头凝望那轮千古不变的明月。它见证过无数悲欢离合,却始终以澄澈的光辉抚慰人心。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境遇如何,在这一夜,我们的心灵都可以通过这束清光彼此靠近。月光之下,是对过往温馨的追忆,是对当下拥有的感恩,亦是对未来重逢的期许。

  心向团圆,便是中秋。即便身不能至,但只要存着一份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祝福,那轮圆月所象征的美好期许,便已在我们心中圆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百千万工程专版
   第04版:东源奋进百千万工程 万绿先锋在行动
   第05版:连平新闻
   第06版:寰宇新闻
   第07版:万绿湖
   第08版:体育新闻
河源风物(组章节选)
一棵树的自言自语
时间的礼物(组诗)
月亮依旧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