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到7月,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每年这个时候,由于气温升高,血管扩张,不少原本有高血压的人血压会有所下降,于是有人认为夏天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容易掉以轻心。
河源德康医院内科主任杜留军表示,河源属岭南地区,夏季天气闷热、潮湿,稍微动一动就汗流浃背,且室外热、房间里空调凉等,而人体心血管对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在气温不断攀升的夏季,也是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段。有“三高”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保护心脏,及时给心脏“消暑”。
戒焦戒躁,保持好的心态
据调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诱因中,情绪激动所占比例最高。
夏日天气炎热,人难免烦躁,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当过分激动、紧张,特别是大喜大悲大怒时,由于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会使动脉血管异常收缩,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要因素,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应注意避免外界不良情绪干扰,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于激动。
调节饮食,提倡“四低一高”
夏季,人的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在饮食方面,建议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黑木耳、豆制品等。经常吃一些瘦肉、鱼类,以保证蛋白质的摄入,但要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的食物。饭菜不宜过咸,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食盐过多会使血压升高易诱发心绞痛。更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避免温差过大
夏季天气闷热,开不开空调、温度多少、开多长时间,其实很有讲究,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心脑血管健康。室内温度过高,老人睡眠质量变差,人也容易烦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压的异常升高和心律失常,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建议老人在家可以适当使用空调,早晚较为凉爽时外出活动,并开窗透气。
从家里走出户外时,大幅的温度变化使心脑血管病人很难适应,因为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变化,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肌梗死或卒中。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空调温度要调至26℃—28℃,避免温度过低,造成室内外“冰火两重天”。
起居有节,适时运动
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的平稳,即要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等。中午最好小睡一会,能放松身心,恢复精力,但时间不宜太长。
夏季,许多人怕热或怕出汗,而不愿意运动。假如长时间不运动,身体包括心脏的适应和调节能力都会下降,因此,在夏季仍有坚持运动的必要性,可以选择在较凉爽的傍晚进行。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减少心脏负荷,防止心肌缺血发作。在室外活动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员密集的地方,最好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织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并备足水,防止因周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使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
血压、心率监测不能停
对比冬天,夏季血压会有所下降,是普遍的现象,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老人在夏季由于休息不好、心情烦躁,血压反而可能上升,因此,在夏季仍有坚持监测血压的必要。
老人最好每天监测两次血压,早晨起床后一次,下午三四点钟一次。需要提醒的是,在监测血压时,最好也要监测心率脉搏。人在静止状态下测到心率时快时慢,则有心律失常的可能,建议就医。
此外,不要忽视定期体检。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等疾病,病发前症状并不明显,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身体很好,却“忽然”发病。因此,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至少每年一次。(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