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国道从灯塔圩镇中间穿过,经骆湖、曾田连接龙川。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这条公路曾是交通要道。几经改造的205国道,现在是一条宽敞的柏油公路。路面整洁、干净,公路两边的绿化带,树木葱茏、花草繁茂,风中送来阵阵草木的清香。绿化带两旁,还有竖起的红色标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圆中国梦;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进新时代。远远看去,这幅大标语格外醒目,仿佛时刻在鼓舞、激励每一个奋斗着的逐梦人。
但在70多年前,这里却是国共双方激烈对抗的战场。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设置于灯塔、东坝、顺天一线的防线,控制这一防线上最关键的据点——灯塔,河西的革命武装曾多次组织力量攻打灯塔,旗岭山战斗就是其中规模最大、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
旗岭山就在灯塔圩镇边上,位于结游草村和灯塔圩镇之间。旗岭山其实并不高,但从山脚下一路向上攀爬,却没有像样的道路。山上野草满坡,能走的山路荆棘丛生,而且陡峭。树枝与藤蔓旁逸斜出,充当着绊脚石,稍不留意就会变成“匍匐前进”。路边生长的是一种不知名的树木,枝干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即使想要借力,也没有下手之处。爬到山的最顶点时,看见这里只有一小块平地,面积仅数平方米。旗岭山战斗发生时,守卫在山上的国民党灯塔联防队,是依靠一座碉堡与我军顽抗的,现在碉堡已经没了。平地的中心,是东源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立的遗址碑牌,碑牌上简述了旗岭山战斗的概况。看过碑牌上的文字,才知道这块平地就是碉堡所在之地。原来,碉堡早已于上世纪80年代损毁,后来政府带领村民植树,才有了现在这片山林。
灯塔联防队把碉堡建在这里,日夜监视灯塔圩镇和老隆到河源至忠信的公路,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里都是绝对的制高点。站在这里,整个灯塔镇中心尽收眼底:热闹的市集、纵横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站在这里,即使已无法看到当年的主战场,但仍可想象那种硝烟滚滚的战斗场面。
1948年农历七月初十,河西区负责军事指挥的郑风、黄日集结了铁流队、长江队等主力,集合上莞、漳溪、骆湖、白礤等地的部分基干民兵共400多人,又一次前来攻打灯塔,主战场就在旗岭山上,作战的意图就是要攻下碉堡,消灭灯塔联防队,控制灯塔镇。
实际上,河西革命武装前后共攻打过四次灯塔,称为“四打灯塔”,旗岭山战斗是四打灯塔的第三次。1947年春,我党在东纵北撤半年后,提出在九连地区恢复武装斗争。在河西、上莞、漳溪、骆湖等乡相继进行了革命武装起义,建立了游击队。连同较早开展游击的船塘、三河,以及正在酝酿武装起义的曾田等乡,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七八万人口的解放区。与河西解放区相毗邻的灯塔、顺天、东坝等地,仍然处于反动势力的残酷统治下。国民党反动势力,为了封锁河西解放区,阻挡已经发展起来的河西革命力量继续向南发展,便把灯塔设为一道河源城外围防线。而革命力量要巩固河西解放区,继续向南发展,开辟新区,要打通通往锡场、回龙、古岭的通道,与活动在那里的江北人民自卫总队、桂西北游击队取得联系,就必须解放灯塔,撕裂灯塔、东坝、顺天这道防线。
早在1947年5月,欧阳骝率领的骆湖青年武工队会合邓基率领的连平大湖武工队就联合攻打过灯塔。第一次打灯塔,作战意图其实比较单纯,只是想给灯塔和顺天的反动派一个下马威,为两队会师留个纪念。两支队伍的战斗力都不是很强,总共也才80多人。他们将两支队伍重新混合编为两支小分队,然后兵分两路,一队攻打乡公所,一队攻打乡府,并进攻灯塔圩镇。5月20日,天微亮时,攻打乡公所的小分队首先发起了进攻。驻地的敌人从睡梦中惊醒,仓皇应战,最终举枪投降。随后,他们集中全部力量进攻灯塔圩。在进行了激烈的交战后,敌人被迫缴械投降。此次攻打灯塔的战斗,以全胜结束,俘敌24人,缴枪18支,还有一批弹药。是为一打灯塔。
第二次打灯塔,是在1947年的冬天。那时候,国民党保八团、保五团纠集了连和地方反革命武装,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对九连工委机关进攻的军事行动。为了粉碎敌人进攻九连的计划,九连工委采取内外打击敌人的策略,由严尚民和曾志云率主力出击外线,来到了河西。经研究,决定集中现有主力攻打灯塔联防队。根据敌军驻扎的情况,决定采用远道奔袭,夜战近战,速战速决,一举歼敌的战术。农历11月16日午夜,队伍从骆湖向敌人据点进发。这时候的灯塔联防队是敌人重建的,共有50多人,配备有轻机枪一挺,驻扎在墟背小学的楼上。战斗中,突击队多次投掷手榴弹和土质燃烧弹,但均无法炸开敌人大门,互相射击一小时左右,天已微亮。意识到攻不进去,17日早晨,队伍从容撤离。这次战斗,虽没有达到歼敌的目的,但是强大的游击队第一次出现在河西南面的白区,使正在向九连进攻的敌人感到震惊。是为二打灯塔。
第三次攻打灯塔的时候,河西区的革命斗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解放区内开展了废债分田、建立农会等运动,各乡的游击队也进行整编,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同时灯塔边的白礤、高车、黄土岭、印光、金史、滑滩等乡村,也已全部和平解放。不过,迫于河源县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原本已撤至东坝的灯塔联防队不得不于1月回到灯塔。联防队不敢再驻扎在原来的驻地,改驻结游草的四来堂内,然后在旗岭山上修筑了碉堡,并挖了一条地道连通驻地。此次攻打灯塔的部队,是河西区的主力部队。
天还没亮的时候,集结在灯塔的部队按战前部署,将碉堡和四来堂三面包围,只在东坝方向留下了一个缺口,目的是以强大的火力逼迫敌人突围,然后在敌突围时歼灭敌人。战斗打响后,敌人固守不出,围攻了一天,敌人仍然没有突围的迹象。后来,部队又改变战术,决定炸掉碉堡。但敌人的碉堡修筑得很坚固,四周还挖了壕沟,装了铁丝网、木栅栏。战斗中,我军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派战士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但几次突击,都没能接近碉堡的墙根。后来又想用土火炮轰击,然而辛辛苦苦把火炮从骆湖运来,装上火药、铁球,没想到火炮却自炸了。当指挥部正在分析战况,准备换一个战法时,却收到了驻河源的敌正规军正向灯塔开来,企图为灯塔之敌解围的消息。而收到消息的粤赣边支队副司令员郑群也率支队主力三团赶了过来。根据当时情况,郑群决定放弃围攻,将部队撤回骆湖驻防。
1949年3月下旬,东二支七团在郑风、黄日的率领下,转移到白礤驻防。而一向固守不出的灯塔联防队不知道七团已在白礤,与他们近在咫尺。那天是灯塔的圩日,联防队觉得是个敲诈勒索的机会,几乎倾巢而出,在各个路口设卡检查。七团得到消息,立即派铁流队、长江队从灯塔跑步前进,向联防队发起攻击。联防队见我军突然出现,只得仓皇逃命。一开始他们想逃回结游草老窝,但遭到了我军的伏击,便折向西南向东坝方向逃走了。经这次战斗,在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强大威力下,灯塔联防队再也拼凑不起来,灯塔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至此,河西区部队经东坝至黄洞与奋战在半江、锡场,由龙景山率领的二团的联系通道打通了,也为开辟新区,将河西、新连龙河、桂西北联成大片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为四打灯塔。
回程的路上,又看到205国道两旁葱茏的树木和显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圆中国梦;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进新时代”的标语,不禁觉得,来途时种种疲惫、困倦、焦渴都不见了;更感慨,今日的灯塔乃不负这段历史。
备注:主要参考了《河源党史资料汇编》《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中国共产党河源地方史》等书的相关文章。
■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写:张玫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