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从前慢”到浓浓的乡愁

——评吴楚生的诗

  □谢海衡

  曾听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让我们跟不上生活的脚步,无法欣赏沿途的风景而感到有些疲劳,而我是其中的一个。

  木心的《从前慢》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应该很享受这样的日子,它让我舒缓、轻松、怀念。

  我曾编辑过吴楚生先生几期诗歌作品,初看他的作品,没有让我顿时心潮汹涌,却让我觉得有点“慢”,愿意驻足停留。他是个有乡土情结的诗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通过他的轻抹淡描凝结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天然画。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着淳朴的乡音。他善于捕捉细节,在读过他的作品中,他擅长从一个点着手开始写起,渐渐扩散出一个面,正如一个平静的湖面,被碰触后泛起一层层涟漪,由小及大。如《禄田围晨曦》从“第一缕晨曦”写到“曙光”,从“泻出曙光的新醅”写到“起伏着绿的山峦绿的稻浪”;如《丝茅坪石径》从“丝茅坪的石径”写到“竹林幽深处”,从“丝茅坪的石径”写到“小河弯弯”;如《黄龙岩探幽》从“跌宕小溪”写到“蜿蜒的层岩与叠嶂”;如《汶水塘听雨》从“大珠小珠”写到“汶水塘的雨淅淅沥沥”。他总是喜欢由一个细小的事物捕捉出一个画面,这或许与他喜欢摄影有关,利用摄影的技巧给诗歌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层次感,而这些层次感并非跳跃得很快,正是我们慢慢走进,慢慢停留,慢慢驻足欣赏的过程。这样的“慢”是生活和工作之间一个美丽的平衡点。

  有人说乡愁是村边那条流淌的小河,是村后那座苍翠的小山。当我们怀旧时,是否意味着我们开始变老了?我想不是的,是“从前慢”般的乡愁让我们在记忆中产生怀念的美。吴楚生先生是一位有着浓浓乡愁的诗人,我读过他的大部分诗歌作品中,他写家乡的山山水水、人文景观居多,乡愁成为他大部分作品的主线。他在《情系水榉园》写到“青石桥上/写满恣意的童年往事/苔藓在时光的裂缝/漫延异乡的丹青水墨”;他在《东桃嶂晚归》写到“牧童的柳笛/吹出乡音的轨迹/如那袅袅的炊烟/浓淡曲直于夜的灯火上空”“蛙声重复着、村庄那个古老的传说”;他在《丝茅坪石径》写到“丝茅坪的石径/流淌着童年烂漫的笑声/石径弯弯摇曳湿漉漉的乡愁/在那棵开花的树旁/跌宕拐入竹林幽深处”。一切与乡愁有关的元素他都尽情地融入诗中,可见童年对他来说是多么深刻和“从前慢”般的美好。他的诗歌语言是朴素的,却又不失张力与诗性。正如他在《情系水榉园》写到“水榉园里的蟋蟀/叫碎了梦叫碎了星月/心事霉烂了/散作黑暗中乱飞的萤火虫”;他在《汶水塘听雨》写到“汶水塘的雨/是散逸诗句的恣意文字/在残冬的苛延残喘里/总能闻到春的呼吸”。他的表述是简单朴素的,却能在简单的表述中升华出诗性,并通过夸张的手法,让我们顿时感到诗意的浓烈。

  吴楚生先生的作品也有着和《从前慢》一样的美好品性,它让我们停留、回味,正如他打开摄像机把一张张童年的乡愁回忆呈现在我们眼前,或许我们追求的不是永恒的快速,不是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不是一味地向前冲。我们一生追求的是那个似曾远去,而又未曾离开的故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源城新闻
   第06版:旅游周刊
   第07版:万绿湖·东源文艺
   第08版:国内新闻
绿都东源赋
畲乡风情(组诗)
冷泉飞瀑
从“从前慢”到浓浓的乡愁
礤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