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慧荷
走进东源县漳溪畲族乡日光村,连片的多年生稻长势喜人,不远处的玫瑰正吸收阳光积蓄力量生长。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扎根,正深刻改变着漳溪畲族乡的发展面貌与村民的生活轨迹。
近日,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兴旺、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典范。
从“一朵花”到“一条链”
玫瑰产业绽放高效益
在日光村,村民对“租金+薪金”的灵活就业模式赞不绝口。“以前打工就得往外跑,如今不仅田租出去了,每亩地每年还有600块的租金收入,再加上在企业务工,负责玫瑰地的除草、摘花等农活,算下来一年至少能挣八九千块,多的时候有一万出头,还可以安排时间从事其他工作,就业方式十分灵活。”村民张先生笑着说,如今“挣钱”和“顾家”两不误。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提供种植技术与就业岗位,为这个少数民族乡带来的红利。
2019年,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扶贫项目身份入驻日光村,种下了玫瑰产业的“第一粒种子”。依托当地温和气候与充足光照,玫瑰种植面积从最初的70亩逐步扩展至如今的550亩,并辐射至中联村、下蓝村,形成连片发展的特色农业格局。
“每亩每年可采收鲜花300至500公斤,这些花直接送入车间,转化为玫瑰纯露、精油、花茶等高附加值产品。”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鑫介绍,通过现代化生产链条,玫瑰产业实现了从“一朵花”到“一条链”的升级。仅种植环节,每亩年产值预计可达6000至8000元。
“我们村跟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资,他们占60%,我们村占40%,这个玫瑰产业每一年能为我们村集体经济带来不低于20万元的收入,带动全村村民一年田租、劳务费等得到50多万元收入,切实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光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治说。
“玫瑰种植产业在日光村铺开后,每年春季,不少游客都赶往当地赏花、打卡,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张学治说,2022年,深河指挥部大力支持玫瑰产业发展,投入帮扶资金建设玫瑰研学活动中心、加工厂等设施,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民族团结与乡风文明的同步提升。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昔日因土地引发的纠纷彻底消除,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荒坡荒地经过整治,化身玫瑰园与研学基地,外立面改造与田间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稻香相伴玫瑰香
多元产业促振兴
除了种玫瑰,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于2023年引进华大基因团队在日光村打造500亩高标准多年生稻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每年能为日光村村民带来30万元的租金收入和20万元的劳务收入。据悉,多年生稻突破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可实现“一次播种、多次收割”,有效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为解决耕地撂荒、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该品种在试验田阶段已展现出显著优势,创造了‘一次种植、连续收割18次(9年)’的纪录。从第二季开始,便无需买种、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产环节,仅需田间管理。在保持与常规水稻品种产量持平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物料投入与劳动成本,经济效益显著,为当地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于鑫说,依托科研支持,该品种在抗逆性与适应性方面也得到系统优化,为后续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河源绿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延伸产业链,持续打造“漳溪畲族乡”区域品牌,推动米粉、米浆等深加工产品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