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辛勤理机杼 巧织幸福路

  ■本报记者 谢全建

  近日,连平县上坪镇圩日,谢东平在集市上卖出一些面帕和彩带,收入98元。这些花纹、色彩独具一格的面帕和彩带,是她用织布机织出来的。

  谢东平所在的上坪镇惠西村,以前有很多妇女织布,不少家庭拥有织布机。人们身上穿的衣衫、床上盖的被褥、门上挂的帘子,甚至擦脸的毛巾,都是手工织成的。后来,由于机械织布机的大量上市,手工织布逐渐式微,手艺亦濒临失传。

  如今,惠西村仍然坚持手工织布的,就剩下谢东平了。从前的手工布料,织就包裹生命的襁褓,织就喜庆的嫁衣,织就日常的一切穿用。这曾经无比温馨的农村生活图景,在乡村已难再现。

  谢东平的娘家在上坪镇古坑村,小时候,她常常在奶奶身旁看奶奶织布。奶奶一生织布,技艺很好,谢东平想成为奶奶那样心灵手巧的织女。但奶奶以为谢东平只是好奇,没有恒心,不愿予以指导。17岁那年的一天,谢东平外出时发现一种带子很漂亮,想买下却没有钱。她久久凝视,默记于心。当晚,她偷偷用奶奶的织布机在油灯下反复操作,直至次日凌晨3时,一条带子终于展现出美丽的色彩。

  过了几年,谢东平嫁到惠西村,这里很多家庭都有织布机,此起彼伏的机杼声吸引着她这家看看、那家瞧瞧,总是用心揣摩别家的技艺。她借来一户人家的织布机,花了6天时间,织就了人生第一匹布。她把这匹布做成一方方头帕,送了奶奶一方,奶奶说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头帕,其余的头帕拿到镇上卖,得款70元,除去成本,赚了40元。她激动啊。这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收获,这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翌年冬季,谢东平终于攒够了钱,到县城买下一台脚踏织布机。可是,县城离家20多公里,织布机体积太大,客车不让上。谢东平只好步行,背着30多斤的织布机走回家。如今,48年过去了,谢东平还在使用这台织布机。

  为了将手工织布技艺传承下去,谢东平教会了儿媳织布。2023年6月,谢东平参加了县里组织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提高了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增加了对行业动态、社会需求的了解,促进解决关键技艺和创作难题,更好地让手工织布技艺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传承下去。

  谢东平说,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就跟她织出来的布匹一样五彩斑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我市聚焦“百千万工程”奋力冲刺就业“开门红”~~~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未来一周~~~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紫金新闻
   第04版:连平新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寰宇新闻
   第07版:万绿湖·东源文艺
   第08版:体育新闻
36万务工大军“归巢”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
多云与分散小雨交替
辛勤理机杼 巧织幸福路
“驴友”自发清洁山野
百名文旅骨干 探访万绿秘境
简讯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