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燕食中的岭南情岁月里的文化香

  ■高芷颖

  《燕食记》是一部融合历史与现代、虚构与真实的文学作品,由知名作家葛亮所著。登上2022年度“中国好书”,深受读者喜爱。作品以燕食为引子,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一段关于传统与变革的动人故事。在美食与文化的交织中,作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体验了一次独特文学之旅。

  《燕食记》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制。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各具特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荣贻生荣师傅和他的徒弟陈五举。小说以粤港时代风云作为背景,以荣师傅的传奇人生作为基本脉络,将一个“大按”师傅的形象像岭南美食一样塑造出来,他敬业虔诚,无论是打莲蓉还是带徒弟都一丝不苟。他遵守行规,一言九鼎,陈五举曾经是他最得意的白案弟子,是他传承莲蓉点心绝技的唯一传人。但五举因为与上海本帮菜馆十八行的女少东家相恋,恋人战胜了师傅,五举就离开了师傅,并承诺从此不再用师傅传授技艺,此事成为荣师傅的心病。五举离开后的几年,每到年节他必备礼携妻到同钦楼探望师傅,像程门立雪一样,站在门外数小时,雷打不动。此后数十年,陈五举协助岳父开辟了另一番天地。师徒再见是在香港厨艺总会举办的厨艺大赛上,赛事惊心动魄,声动香江,最后荣师傅成全了五举,多年的恩恩怨怨就此和解。作品还有其他众多人物,如娴静聪慧却命运悲凉的月傅、满腹经纶却晚年落魄的太史第七少爷等,他们各自的故事与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奈与起伏。

  《燕食记》通过美食这一载体,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燕食记》中的“燕食”这个词可以说是中国人饮食之道的开端,它来自《周礼》,指中午和傍晚这两顿饭。在中国古代文学里,食物里的寄托、隐喻功能很丰富。中国文化里有“常与变”的辩证和博弈关系。传统的延续要依靠守常。我们无一不在这“常与变”的裹挟之中,这裹挟不是摧枯拉朽,而是提供许多机遇,顺应时势,可百川汇海。可是时过境迁,人不得不面对一个“变”字。中国的饮食融会贯通,很像中国人对于意外、变化的从容态度。中国文化应对“常与变”的姿态,传承的不只是手艺、物品,更是品性和道德。同时,通过美食的串联,书中也展现了岭南地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燕食记》还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书中不仅描写了商贾之家、钟鼎之族的传奇故事,也关注到了市井民生的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这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英雄豪杰的传奇,更是普通人生活的点滴积累。

  葛亮,是当代文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往往融合历史与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同时善于通过日常生活来揭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燕食记》中,葛亮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叙事等。这些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尤其是作者对于食物和场景的描写,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老北京,感受到了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读完《燕食记》,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还让我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作品中主人公的勇敢和坚韧也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要迎难而上、不断创新。

  总的来说,《燕食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与现实,更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享受阅读的愉悦的同时,也对人生、对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就像一道回味无穷的佳肴,读完后久久在心头萦绕,令人难以忘怀。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见证时代变迁的史诗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讲政治 敢担当 善作为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6版:龙川新闻
   第07版:万绿湖
   第08版:国内新闻
燕食中的岭南情岁月里的文化香
南阳的冬天
冬韵人间事
收费标准
遗失声明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