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打禾机

  ■蓝旭慧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物件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见证着家庭的变迁,于我而言,父亲的打禾机便是如此。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打我记事起,父亲就是修理能手,无论是不会走的钟表、还是不会响的收音机,只要父亲出手就没有修不好的物件。40 多年前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我们村里还没有打禾机,每年夏秋两季割禾时节,乡亲们只能把成熟的稻穗一小把一小把地在石板上来回用力甩打。石板与稻谷撞击的闷响,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那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我的父亲,一位精通修理、没事喜欢研究电机的农民,决心改变这一状况。父亲利用农闲时间,在那间堆满工具和材料的小屋里,开始了他的脚踏打禾机制造之路。废旧的铁板、水管、木板、铁丝、抽水机、废皮带等等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琢磨和尝试,村里第一台脚踏打禾机终于诞生了。

  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父亲和母亲把这台粗糙又笨重的“家伙”抬到稻田里时,在田里收割水稻的乡亲们快速跑过来参观。父亲右脚轻轻一踩踏板,圆柱形的齿轮在皮带的带动下,随着脚踏板飞快地转了起来,父亲手抓一大把稻穗往齿轮上一放,金黄的稻谷瞬间从禾苗上飞了下来。众人见状,鼓掌叫好,纷纷向父亲投来赞许的目光。父亲手工制作的打禾机,大大提高了我们家稻谷脱粒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了我和母亲的体力支出。而我们家,也因为这台打禾机,在农忙时节变得格外热闹,左邻右舍纷纷预约借用父亲的打禾机,无论谁来借用,父亲总会热情地指导使用方法。打禾机在我们村里轮流使用了起来。稻田里乡邻们一边劳作,一边唠着家常,欢笑声和打禾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的温馨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这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的脑海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动打禾机投入了市场。那些崭新的、高效的机器让父亲制作的脚踏打禾机显得有些落伍。可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落,相反,他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他把灌溉农田用坏了的电机修理好,装在了打禾机上,接上电源,利用电机原理使皮带通过齿轮带动滚轮,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不服输的劲头,硬是将脚踏打禾机改装成了电动打禾机。

  当改装后的打禾机再次在稻田里欢快地运转时,父亲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的升级,更是父亲对生活不断追求和创新的见证。

  在春种秋收交替轮回的日子里,我们三姐弟也在逐渐长大,农忙时我和弟弟妹妹与母亲一起收割稻谷,农闲时听父亲讲述如何修理机器,这台打禾机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划痕,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它让我们懂得了劳动的价值,明白了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收获喜悦。

  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型收割机已经取代了曾经的打禾机。这台陪伴我们多年的打禾机也被闲置在大门的一角,上面布满了灰尘和锈迹,但每次看到它,往昔的岁月便会如电影般浮现在眼前。父亲的打禾机,曾经,它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纽带,是父亲智慧和勤劳的结晶,现在,它成为我们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取的象征。

  父亲已渐渐老去,不再有当年的精力和体力,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父亲手工制造的打禾机,不仅见证了我们家的岁月变迁,更传承了一种坚韧、勤劳和创新的精神,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宝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万绿湖
   第04版:要闻
在九岭山里
立夏帖(外六首)
神奇的雪莲
父亲的打禾机
广告
收费标准
遗失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