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昕 到2023年,培养初级技术经理人150人、中级技术经理人20人,认定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6家以上,全市设立技术合同登记点2个……近日,《河源市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下称《方案》)印发,将破除制约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技术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河源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改革涉及5大方面
共计16项主要任务
《方案》明确了河源未来要素市场化改革的5大方面共计16项主要任务,分别为推动科技成果供给侧改革、深化科技成果需求侧改革、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提升、建立技术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保障机制等方面,大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其中16项主要任务是设立高校院所科技工作站、创新重大科技成果精准遴选机制、探索建立延展性研究机制、探索建立技术作价入股的高效模式、建立企业家精准培训机制、构建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办学点、构建技术经理人培育新模式、创新技术经理人服务管理模式、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改革创新公共平台扶持方式、建设综合性技术大市场、拓宽科技成果孵化中试渠道、推行应用示范和场景驱动的转化模式、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介绍,河源技术要素配置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活跃度不高,技术成果供给不足,需求不旺,成果与需求供需信息不对称,缺乏对接机制和平台,技术经理人队伍尚未建立。针对以上实际问题,编制了此改革实施方案,对于畅通技术要素进入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技术经理人实现技术成果
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方案》实施将加快推动河源融入‘双区’建设,尤其是在承接‘双区’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上,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资源配置上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上述负责人介绍,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多点开花,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方案》坚持系统观念,健全改革试点推进方式,突出要素协同配置,聚焦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在资源配置上,强调要构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服务体系。在成果转化上,激励人才、渠道、制度、领域、监督、激励等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要素协同配置效应,对河源融入“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市技术经理人领域尚属空白,未来在技术经理人培养上,我市将探索与高校合作,在高校试点开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相关课程,技术经理人将全流程参与技术成果的筛选、立项、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实现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常态化精准对接,打通创新驱动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