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竞楠
以河源县城(今源城区)为中心,贯通南北,向四方延伸通达的粤赣古驿道;水系发达,蜿蜒通行,承载着商贸交流、文化传播、移民迁徙功能的东江上游古河道,其人文古韵与繁盛光景,将通过一张三维图景悉数呈现。
日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下称南方海洋实验室)、市博物馆联合对万绿湖水域进行水下勘测作业,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配合完成信息抓取,将精细还原万绿湖水域下掩藏的粤赣古驿道与东江上游古河道全貌图景。据悉,南方海洋实验室已完成万绿湖水域全域扫描工作,待整合数据制成三维立体地图后,将为考古团队进一步研究河源人文历史、环境气候变迁等提供重要依据。
掩藏在水下灿烂的
人文历史宝藏
“粤赣古驿道与东江上游古河道的探索,对于我们研究河源人文历史、商贸发展、运输交通、文化传播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价值。随着万绿湖水域变迁发展,粤赣古驿道及东江上游古河部分线路被湖水漫灌掩藏,受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的限制,这些灿烂的人文历史宝藏便长久沉寂水下。”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表示,此次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方海洋实验室完成水下勘测作业,正是为了借助其水下勘测专业设施设备及智能探测、识别、定位等高精尖技术手段,采取多学科交叉方式,通过海、陆、空全方位信息抓取,实现在重点水域开展水下考古应用示范。
据了解,自10月25日至11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方海洋实验室、市博物馆一行10余人乘坐万绿湖301科考船,装载着价值数百万元的旁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深仪,对万绿湖水域完成二维平面扫描和三维立体扫描。其中,包括老回龙水域948.6万平方米,新港水域985.4万平方米,闸口水域(大坝)224.8万平方米,老立溪水域1482.3万平方米,老锡场水域661.4万平方米,长江水域252万平方米,半江水域1290万平方米,南湖水域554.8万平方米和斗凹古驿道水域558.8万平方米,共计对万绿湖水域9个区域6958.1万平方米范围进行了水下高分辨率地形测绘。
南方海洋实验室首席专家张松说,有了运用二维与三维数据整合制成的立体地图,既可以还原粤赣古驿道与东江上游古河道的路线全貌,又可以对万绿湖水下古镇的分布和详细结构进行精细化重现,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完善与恢复粤赣古驿道与东江上游古河道古代商贸兴盛往来的全貌,同时弥补了万绿湖水淹范围粤赣古驿道和东江上游古航道无图可依的历史遗憾。
据悉,南方海洋实验室制成水下三维立体地图后,将上传数据库,为考古团队进一步研究河源人文历史、环境气候变迁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番水下勘测,我们还通过仪器发现了一些‘宝贝’,如被水淹的南湖古桥和角楼建筑,蛙人下水实景拍摄时,发现其均保存完好,桥上的纹饰、角楼的构造都清晰可见。”张松兴奋地说。
8大水淹古墟周边
惊现新石器晚期文物
在市博物馆一行随万绿湖301科考船行驶勘测万绿湖水域期间,市博物馆馆藏研究部副主任黄志青根据科考船航行地图辨认,并凭借对粤赣古驿道的了解,确定了淹没在万绿湖水域下曾经繁荣兴盛的老锡场、老回龙、老立溪、东坝、龙利、桥头(今未淹)、南湖、古岭8大古墟,还在其周边发现了石锛、夹砂陶、陶罐、压纹陶片、瓷片、头枕(冥器)等新石器晚期文物。
“石锛、陶罐、头枕等文物的发现,证明了先人在商朝以前便有在万绿湖畔群居、生产、活动的踪迹,更有力印证了万绿湖周遭自古以来便是水源、物资富饶的地方,十分适合人类繁衍生息。这些文物的发现将进一步推动河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杜衍礼表示。
据悉,这些文物均已进行初步的处理和测量工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