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许竞楠 通讯员 蒋安春 彭茂洋 黄华乐 近日,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队员在东源县双江镇探寻菊石化石踪迹时,在一处山头意外发现了剥落的石块上的雨痕化石。据了解,这是雨痕化石在河源乃至我国南方地区首次“现身”。中国地质大学科普专家沈烈骏表示,该发现对研究河源远古时期气候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探寻的意外之喜
连日来,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队员前往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野猪坑自然村,欲捡拾、搜集一些菊石化石。在沿万绿湖畔进行野外考察时,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队员黄志青注意到一处山头剥落的石块有些特别,上面布满众多凸起的“圆点”,遂将这块石头完整地带回河源恐龙博物馆作进一步考证研究。
这块布满雨痕化石的石块长43厘米,宽32厘米,肉眼可见嵌在石块同一平面上有数量不一的雨痕化石,其单个直径在0.5厘米左右,呈圆形。经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科普专家沈烈骏鉴定,在石块上密集分布的“圆点”为雨痕化石。
黄志青介绍,5年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曾到东源县双江镇进行野外考古发掘,并让他留意河源当地是否有与菊石化石相关的雨痕化石。吕君昌认为,一旦发现雨痕化石的踪迹,将为科研人员、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源远古时代恐龙灭绝的古地理、古地质、古气候环境变化等提供极大便利和重要实物参考。
见证河源远古大气圈变迁
市博物馆负责人称,依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早在数年前,四川绵阳地区曾有人发现白垩纪时期的雨痕化石,而这次在河源境内万绿湖畔发现的雨痕化石,目前在河源市乃至我国华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沈烈骏指出,“雨痕”属于一种沉积构造,它是在远古的地质年代里,暴雨的雨点打在泥(砂)土上留下的痕迹,当留有雨痕的泥(砂)土随着地壳下沉,它的上面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些雨痕就被保留下来,再经过长久地质年代的成岩作用,以前留有雨痕的泥(砂)土便变成了岩石。目前根据现场考察和鉴定,此次发现的雨痕化石,形成于三叠纪,距今已有2.5亿年至2.03亿年的历史。
“在河源万绿湖畔固结成岩的石头中能发现雨痕化石,是极为罕见的。”沈烈骏表示,雨痕化石常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环境的软沉积物的表面,此次发现的雨痕化石则是降雨落到湖沼软泥表面,经雨点降落撞击并历经久远年代而形成。因此,可以推测岩石的原始形成环境为干旱或半干旱,可以预测河源气候的演变趋势,这对研究河源远古气候演变、大气圈变迁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