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B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游阮啸仙故居有感

  ◎白桂花

  这一天,我又踏上了东源县义合镇这片红色的土地,再一次前往下屯村,到阮啸仙的出生地追寻他的足迹。和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并没有乘船渡过东江,是乘坐大巴车沿公路而去。

  我们一次又一次慕名而来。

  太阳很热烈,刺眼的阳光迎面扑来,我们赶紧寻找纳凉处。此时,摆在眼前的这一排老旧的房屋,便是阮啸仙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不等宣讲员招呼,大家前前后后走了进去,房屋正在翻新修缮,浓重的刺鼻味飘满每一处角落。这种刺鼻味在阮啸仙的影子面前被打败了,追寻的脚步并未停歇。我沿着门前、天井,轻轻走在低矮透着岁月的屋子里,试着读懂一百二十多年前,从这里开始发生的故事。

  故事里的童年和梦想。阮啸仙的童年是上过学堂的,名字叫闻啸轩学堂,后来改名为道南初小学。阮啸仙本名叫阮熙朝,是在闻啸轩学堂读书时,受民族英雄故事的影响,为表达心志,将自己的姓名改为阮啸仙。小小年纪的他,曾写下“挥笔落下如云烟,意志坚强可敌天”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啸仙”的涵义可见一斑。

  游走在阮啸仙故居的云烟里,看着同行的小作家们,恰学生年华的他们是否也有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正专注地听宣讲员的解说,一边飞快地做着笔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静止的。在这片红色的土地里,在阮啸仙伟大的理想里,在他们最初始的心中,种下这颗红色的种子。红色的种子会生根、发芽、长大,她们便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从阮啸仙的出生地,来到了阮啸仙纪念馆,踱步于白墙青瓦、朱门细廊中,细细赏读阮啸仙的遗物,聆听阮啸仙的事迹。从“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到“坚忍卓绝为吾人本色,奋斗牺牲是我辈精神”,阮啸仙在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从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掀起的“甲工”学潮,到连续六届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其中第三届任主任、第六届毛泽东任所长,将青春的光芒绽放。

  这是阮啸仙选择的青春,选择的道路。人的一生要作出无数的选择。今日的小作家们选择来到义合来瞻仰英雄,明日的他们也许将选择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有楷模、有方向,这不正是这群年纪尚浅的学子们最坚强的动力。

  阮啸仙的一生如流光,短暂而闪亮,一如蔚蓝天空下,这座端庄肃穆的纪念馆。宣讲员尽责地把阮啸仙的生平生动描绘,就像讲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历史里的阮啸仙复信其子称“不知道儿子今年已经是十三岁”,与儿子分离九年光阴只曾互通过两封信;历史里的阮啸仙已经到了苏区,要开启中国史上的审计风暴;历史里的阮啸仙在苏区的游击战争突围中,不幸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

  这群小作家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侧耳聆听着一字一句,或用手机、用平板电脑拍摄墙壁上的图片、玻璃柜中的物品,或在速记本上做笔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正是有阮啸仙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烈士,有无数如阮啸仙一样的仁人志士甘于牺牲、甘于奉献,才有国家今日的和平与幸福。历史的接力棒将传到他们的手上,今日的虚心学习,必是明日的自强不息。

  当代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有的人》里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让我们“大手牵小手”,以接续传承的方式,让阮啸仙的故事,这个革命与战争、牺牲与奉献的故事,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连平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B01版:河源文学
   第B02版:河源文学
   第B03版:河源文学
   第B04版:河源文学
再游阮啸仙故居有感
诗二首
历史的声音
阮誉传岭表 精神永留存
榨油坊与兵工厂
参观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有感
那块红色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