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暨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已进入收官阶段,中国手机最高奖——天鹅奖今日将在广东河源正式揭晓。
据了解,作为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重要载体活动,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启幕至今,得到了手机产业链企业的广泛参与,吸引了手机产品设计、终端解决方案、智能硬件创新和手机应用开发四大类意向参赛作品超过1000件,通过初审筛选出作品573件。其中,手机产品设计类121件、终端解决方案类107件、智能硬件创新类143件、手机应用开发类202件。
考虑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提高评审效率,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委会进行了专家评审会再次预审,最终有268件作品参与专家评审会。其中,手机产品设计类67件、终端解决方案类58件、智能硬件创新类61件、手机应用开发类82件。
本届大赛奖项设置分最高奖项和单项奖两大类。最高奖为天鹅奖,从手机产品设计组产生;单项奖分年度手机产品设计奖、终端解决方案奖、智能硬件创新奖和手机应用开发奖四类。最终结果将在2020中国5G终端全球创新峰会(第二届)暨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天鹅奖颁奖礼上正式揭晓。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中国产业对抗疫情积极推动加快5G新基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本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暨天鹅奖评选的启幕正值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新基建”提速推进之际,运营商密集发布招标集采及中标结果,加速5G网络部署;手机厂商加快5G新品发布节奏,丰富5G终端种类,推动用户向5G网络迁移,使得5G成为今年“新基建”最大亮点。 作为中国手机领域重要创新运动和最高奖,中国手机创新周暨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和天鹅奖举办7年来一直高扬“创新”旗帜,成为“挖掘智能时代工匠精神,发现天人合一中国设计”的行业标志性创新活动,手机天鹅奖也成为中国手机行业的最高奖,被誉为“手机界的奥斯卡”。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暨中国手机设计大赛以“创新5G时代、共赢智能未来”为主题,将重点聚焦5G,关注中国手机产业链在5G规模商用、疫情防控等诸多挑战下的持续创新,继续发掘天人合一的匠心之作,弘扬5G时代的工匠精神,推动终端产业的生态共建与创新发展。
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暨中国手机设计大赛紧扣当前5G发展趋势,聚焦手机市场热点、关键技术和行业发展需求,将举办一系列嘉年华活动,为产业创新发展搭建交流的舞台和展示的平台。主要活动包括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2020中国5G终端全球创新峰会(第二届)暨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天鹅奖颁奖礼、中国5G终端产业链协作对接会、手机产业面对面、优秀作品展示等。
自2013年以来,中国手机创新周暨手机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了7届。其间,大赛在合作签约、企业行业交流等方面获得了行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成功举办了40余场峰会论坛、50余场行业沙龙、100余场产业链走访,累计参与专业人士近16万人次。天鹅奖见证了华为、OPPO、vivo、小米登上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TOP6榜单,见证了紫光展锐、京东方、爱佩仪、硕贝德等企业成为专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据了解,2020年中国手机创新周暨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将在历届大届影响力的基础上,持续突出五大特征。
第一,突出5G创新。活动将紧密结合5G商用后带来的终端产业发展新机遇,聚焦新基建5G大势下手机设计面临的挑战、机会与格局重构,研判5G对终端形态的影响和产业生态链重构,促进中国手机在5G商用时代的再突围。
第二,突出高端资源。活动将汇聚主管部门领导、相关院士专家、国家智库专家、企业高管、投资创业者的智慧与活力,突出权威性与市场化,形成高端官产学研良性互动。
第三,突出生态互动。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将立足产业生态协作与建设,特别是结合疫情带来的产业挑战,紧密围绕产业关键课题与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课题研究、产业调研、圆桌论坛等形式,搭建政府、园区、企业间交流协作平台,促进产业生态共赢。
第四,突出标杆打造。作为“树标杆、提品质、促发展”行业创新运动,活动将通过第一发布、作品巡礼、产业链解构形式等全媒体传播优秀参赛作品和创新示范,扩大天鹅奖影响力,强化中国手机设计标杆产业引领。
第五,突出智力成果。活动将陆续发布《2020中国手机设计监测报告》《全球5G终端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20中国5G产业生态白皮书》等智力成果。
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暨中国手机设计大赛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源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源高新区、深河指挥部承办。活动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受到手机终端设计领域主要行业协会学会、国际组织、产业链企业、投融资机构、创客和开发者平台以及产业园区、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广东省是全球最大手机生产基地。河源市作为广东生态之城,正在成为手机产业最佳生态栖息地。作为珠三角腹地,河源能更好地对接珠三角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目前,河源国家高新区拥有良好的电子信息创新创业政策,拥有国家级通信终端产品质检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如华为、中兴通讯、西可通信等电子信息及手机生产配套产业链企业,在“制造+服务”双轮驱动下,一个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初具规模。
34位专家品鉴268件参赛作品
10月21日,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暨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专家评审会举行,268件参赛作品通过层层筛选,接受了34位专家评审严格的审视与品鉴。
评审专家阵容强大
天鹅奖是一个专业奖、专家奖,专家评审会是第八届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和天鹅奖的重要评价机制,也是决定本届大赛各个奖项花落谁家的重要环节。
本届大赛评委由34名专家评审组成,他们既有来自三大运营商的终端专家,也有协会学会联盟的领导和资深专家;既有资深的手机视觉专家,也有来自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师;既有咨询机构的资深分析师,也有手机垂直媒体和自媒体的意见领袖;另外还有长期跟踪智能硬件、APP创新项目的风投公司和孵化机构专家。专家阵容强大、分布领域均衡、第三方公立,保证了评审工作的专业、权威、公正。
根据参评的四大类作品,此次专家评审会分为手机产品设计、终端解决方案、智能硬件创新、手机应用开发四个评审组。各组评审专家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视角、公正的原则,依循“创新性、人本性、专业性、前瞻性、商用性”五个基本要素对参赛作品进行百分制打分,试图挖掘5G时代的工匠精神,发现“天人合一”的“中国设计”。
5G成评审焦点
本届大赛的作品征集工作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至专家评审会召开之前,共征集到作品超过1000件。从作品征集情况来看,本次参赛作品最主要特征是创新5G产品、方案居多,彰显产业链面向5G的创新激情和5G走向实质商用的阶段特点。这在手机产品设计组体现得最明显。
据统计,本届大赛共有67件手机作品参与专家评审会,其中65件支持5G网络,基本囊括了今年上市的5G新机型。而且从手机产品定位到价格来看,上述这些作品基本覆盖了今年中高端手机市场,可以说目前中高端手机市场,5G已经成了“标配”。评审专家普遍认为,5G是今年手机产业的一大创新突破。
评审专家、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宋彤表示,中国5G正式商用一年来,中国5G手机产业发展稳健,不仅形成了一大批全球知名的手机品牌,更形成了规模庞大、创新活跃的手机配套产业链。特别是5G细分场景寻求新突破,游戏手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据统计,有多款游戏手机入围今年的专家评审会,其中不乏黑鲨游戏手机3 Pro、努比亚红魔5G、iQOO 3等代表机型。评审专家、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总编辑辛鹏骏认为,游戏是5G重要场景之一,在刚刚过去的北京通信展上,三大运营商和部分手机企业都展示了与游戏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5G网络的完善,游戏将是5G手机厂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针对5G手机发展现状,评审专家们认为,5G手机未来仍将面临两大最突出的挑战,一是外观设计,二是应用场景落地。
针对5G手机的外观设计,评审专家、Leap Labs 合伙人、蓝色光标集团先知数据科技执行董事龚斌表示,5G手机当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做得又轻又薄。针对5G应用的落地,评审专家的普遍观点是目前尚未出现专属于5G的杀手级应用,因而市场对5G手机的接受度也是考验。
除了5G手机,5G芯片也是终端解决方案组评审专家们共同热议的重点之一,其中麒麟820、高通骁龙865颇受关注。评审专家、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总经理滕冉表示,麒麟820采用7nm工艺,并且在性能、价格等方面实现了平衡,在5G中端芯片领域极具代表性。
尽管在硬件方面,5G已经落地,但是从本届大赛征集的作品来看,针对5G的手机应用数量较少,仅有沃通信(5G电话)、咪咕音乐等少数几款APP。其中,沃通信受到手机应用开发组评审专家们的较多关注。
评审专家、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秘书长曹冬认为,沃通信(5G电话)是5G应用落地的很好例证。评审专家、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委员会副主任、5G中国创新百人会秘书长张泽轩认为,沃通信(5G电话)基于5G,跨运营商、跨终端的互联互通,大幅度提升用户的通信使用体验,让人们在5G时代真实体验了5G的优越性。
显然,从5G手机产品、5G解决方案、5G智能硬件和5G应用的作品来看,中国产业链在5G终端创新和普及方面,整体推进,百花齐放,走在全球前列,但是专属于5G的手机应用需要迎头赶上,助力5G在C端快速普及。
抗疫:科技以人为本
今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各方都造成了较大影响。为防控疫情,市场涌现了丰富的基于终端的抗疫防疫产品、技术和应用,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今年以来,疫情防控是全国上下面临的共同挑战,手机产业链企业在阻击疫情、复工复产的同时,积极进行科技防疫,以创新的产品助力疫情防控。比如,手机产品类出现了可红外测温的测温手机。
而智能硬件方面的健康类产品更多,比如参赛作品5G机器人在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助力防疫;移动云端机器人在隔离酒店内进行送餐、问诊、清扫、消毒,但更多的是智能手表、手环类作品。
评审专家、洪泰智造工场首席技术专家王庆刚表示,今年参赛作品中出现了众多智能手环、手表,这令他感到有点吃惊。健康类智能硬件确实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大众需求的增加,无需医疗人员参与就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身体健康状况的产品可能是智能硬件未来发展的重点。
在手机应用方面,涌现了诸如复工复产人口大数据平台、行程大数据轨迹等应用,其中疫情防控人口大数据平台得到了评审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此外,因疫情催生的一大批生鲜电商、云端会议、网络课堂等应用也呈现活跃态势。
中国联通渠道与支撑中心5G终端产业中心专家韩建业认为,像十荟团等生鲜蔬菜类的应用在减少出门、方便人们居家生活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显而易见,“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这些产品和应用的推出,既是市场的需要,更体现了业界对疫情防控的贡献与担当。”辛鹏骏表示。
泛终端创新处在爆发前夜
5G之下,智能、跨界、融合特征更加深入,面向用户体验、面向多样场景的创新产品、炫酷方案精彩纷呈,这也是本届大赛参赛作品的一大显著特征。
在手机产品设计类,评审专家们对手机屏幕创新有着更多的期待。
通过分析本届大赛参赛手机作品,围绕手机屏幕最大的创新点是折叠屏的运用,华为、三星等厂商都推出了更多的形态折叠屏手机,以华为Mate Xs、三星Galaxy Z Flip最具特色。
评审专家BCI通讯研究副总经理孙琦认为,今年出现了多种形态的折叠屏手机,而且部分机型出现了一机难求、有市无价的局面,这说明有消费者愿意为这类创新技术买单,且符合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不过,也有评审专家持不同意见。评审专家、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服务运营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信原副总工程师靳东滨表示,目前5G手机创新程度最大的是折叠屏手机,但是已上市的折叠屏手机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部分机型的屏幕因折叠次数较多会出现较明显的折痕,而且还有机型的铰链有些问题,屏幕延展不畅。
显然,在折叠屏方面,中国手机产业链还需要更大的创新。
相比手机产品创新上的单点突破,智能硬件创新类参评作品则充分展示了5G大潮下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创新活跃。
钉科技创始人、总编辑丁少将表示,在5G、IoT、AI技术浪潮下,智能硬件产业将进入能力升级、场景细化、生态联动的新发展阶段,万物互联互融将进一步得到深化,C端和B端市场将同步爆发。
评审专家、北京胜为宏技执行董事杨昕则建议,手机产业链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将智能硬件诞生之初出现的一些应用和概念,利用现在硬件能力进行完善和补充,那么市场一定是非常广阔的。随着上游智能硬件水平的提升,大众能看到越来越多更好的产品。
中国手机设计大赛已举办了7届,见证了中国手机产业的市场崛起与价值提升。如今,中国手机已经成为全球品牌主导者、产业链的主要聚集地。站在5G浪潮风口,人们正在迎来更智能的世界。这一充满活力和梦想的新时代,一切皆会改变,一切皆要创新。
今年是5G实质性规模商用第一年,也是5G终端实质性“乘风破浪”第一年。在全新的智能时空中,终端这个5G世界的入口和载体,正在面临最伟大的变革时刻。2020中国手机创新周将与手机产业链一起,共同见证涵盖手机设计、芯片器件、配套方案、整机生产、应用开发等环节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
■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