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亚娇
通讯员 谢建伟 黄延安
“今年我家又扩种了十几亩茶叶,现在全部算下来有近百亩。”手捧着自家的茶叶,刘文学脸上掩不住满意笑容。
刘文学是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的他掌握了茶叶种植、采摘、制作等整套技术,依靠茶叶产业,一家人的生计重担,他支撑了起来,生活越过越好。然而,4年前他的生活却是另一番境遇。
厄运来袭,重创一家生活
当时,刘文学和妻子共同打理着自家茶园,大女儿在外务工的同时,经常回家帮着父母管理茶园,小女儿则在外就读大专,一家人生活自给自足,生活平淡安稳。
然而,厄运毫无征兆到来,几乎击溃了刘文学一家。刘文学妻子突患重病,2年多的治疗掏空了家里所有积蓄,仍无法挽回妻子的生命。不幸接踵而至,2016年刘文学家茶园遭遇大面积虫灾,几十亩茶树毁于一旦。家中积蓄花光了,没有了收入来源,住房残旧破烂,小女儿学业还未完成,刘文学一家陷入困境。
全面帮扶,茶园起死回生
2016年,精准扶贫战鼓擂响,由市委办公室、市人社局、市林业局派出的工作队进驻该村。那一年,刘文学家被纳入礤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工作随之展开。
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支持下,刘文学慢慢地走出情绪低谷,他开始主动参加工作队组织的茶叶种植培训班,总结茶园虫灾教训,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为重启茶园做准备。
茶园恢复需要启动资金,驻村工作队就邀请金融专家上门讲解政策,并协调银行为刘文学申请了4万元的免息贷款,有了技术和资金,刘文学的茶园慢慢地重现生机。
茶山道路坡陡难行,为提高全村农户种茶的积极性,帮扶单位积极筹集资金,对4个村民小组茶园道路进行了硬底化。路修好了,刘文学种茶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产量也逐年提高。
“真心感激党的扶贫政策,感谢工作队的帮助,现在只要肯干,就能脱贫致富。”刘文学逢人便讲。
为了使刘文学家的脱贫基础更扎实,针对他家房改任务未完成情况,工作队帮其争取了危房改造指标,2019年被纳入房改户,获得房改资金4万元,让他实现了有安全住房的愿望。
逆袭成功,谋求更好发展
如今,刘文学家可采摘茶园面积40多亩,单纯茶叶年收入十多万元。产业做大了,他有了新的谋划——注册商标、成立公司,甚至开发农庄,决心要走出一条新的致富大道。
脱贫不忘邻里。刘文学成种植大户后,很多村民跟着他学习茶叶种植技术,他从不吝惜把种植技术和经验教给其他村民。他还积极参加电商扶贫培训,用学来的知识,和大女儿一起运用电商平台销售自家的茶叶,有时还帮其他村民销售产品。“我也是希望为村民尽一点薄力。”刘文学说,“今年工作队还专门为贫困户茶农购置了优质的存储设备,我也想为村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精准帮扶,一个不能少
在礤头村类似的脱贫户不止刘文学一家,贫困户廖聪华在精准扶贫之前,没有安全住房,茶园也没有规模,更没有脱贫的信心。精准扶贫之后,工作队帮助他申请了房改指标,获得4万元房改资金,还安排自筹资金3万元,帮助他建起了新房。廖聪华夫妇生活信心被激发起来,两人经常参加各类种植培训班,茶叶种植面积已由当初几亩扩展到近40亩,茶叶年收入约7万元,再加上近1万元入股分红,实现了稳定脱贫。“当时家里什么都没有,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贫困户李新军谈起扶贫前后的对比时,总是这样说。精准扶贫之前,人懒懒散散,无精打采,这是村民对李新军的印象。2019年初,工作队帮其争取到了镇人社所劳动保障协调员公益岗位,每年为其增加近2万元的收入,加上入股分红,实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在派出单位的指导下,以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为礤头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底顺利实现贫困村退出和全村26户贫困户脱贫。帮扶单位还发挥自身优势,共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投入到贫困户脱贫和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力推动礤头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