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红薯如何做成大产业?

——重庆武陵山区县构建特色产业链观察

  ○新华社重庆6月12日电 夏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铜锣村的耕地里,一片片红薯苗郁郁葱葱。看着长势喜人的红薯,种植大户谢刚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一年20多万元的雇工支出、约12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等成本,按照900元一吨的鲜薯收购价,她种的300多亩红薯年利润约30万元。

  “我以前在外务工,2021年开始在家种红薯,第一年种了100多亩。县里红薯加工厂多,现在扩大到300多亩,销路不愁。种红薯不但收入比务工高,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谢刚会说,她之所以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在于彭水县近年来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延展红薯产业链,推动市场对红薯的需求趋旺。

  彭水县地处武陵山区,生态优美、气候温润,当地红薯品质好、淀粉含量高,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3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

  “武陵山上种红薯,乌江河畔打粉条”。彭水县有制作苕粉的传统,一斤鲜薯只能卖几毛钱,而晶莹剔透、口感软糯的苕粉一斤可以卖十几元,但过去由于精深加工规模小、品牌缺,优良产品没能形成特色产业。

  为提升附加值让小红薯成为强县富民的大产业,从2023年开始,彭水县着力构建从红薯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保障红薯品质和产量,种子是关键。彭水县近年来鼓励企业、高校合作研发高品质红薯品种,推动鲜薯亩产量增产17.1%,目前年产鲜薯约48万吨。在彭水群英薯业科技研发中心,一捆捆薯苗正准备运往全国各地。中心负责人葛先华介绍,中心联合高校经过多年研发,培育出9个优质种苗,现在年销售种苗800多吨。

  彭水苕粉制作技艺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手工制作标准不一、产量小。为此,彭水县大力引进龙头企业,让苕粉生产从作坊迈向现代化工厂。

  传统苕粉生产需将红薯洗净打碎成浆,再经热水烫煮、晾干等多道工序,耗时较长。而在重庆苗薯农业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冷凝、烘干等环节一体化完成,苕粉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除了苕粉,我们还开发了酸辣粉、火锅湿粉、薯条等系列产品,去年11月投产到现在产值约40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孙震说。

  目前,彭水县已招引龙头企业5家,建成红薯现代化加工生产线36条,正全力建设红薯产业园、精深加工园和商贸物流园。

  品牌决定知名度。在彭水县红薯产业发展中心的展台上,各种红薯产品琳琅满目,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区域公用品牌“彭水晶丝苕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张小洪介绍,彭水县联合红薯加工企业与重庆火锅产业协会、景区、电商等合作,通过区域公用品牌统一标识、标准和推广,“彭水晶丝苕粉”获得了多个食品奖项,知名度逐步扩大。

  据统计,2024年彭水县红薯全产业链产值约18亿元,推动约10万名薯农增收。张小洪表示,当地正持续深挖红薯产品附加值,今年将建成红薯淀粉加工、制药等重点项目,全县红薯全产业链产值今年有望突破30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盗用”人声、网暴“挂人”、窥探居家摄像头……~~~
住建部最新部署——~~~
~~~——重庆武陵山区县构建特色产业链观察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预计9月底通车
~~~重庆南川吸引大量游客游玩
两部门推出12条政策措施~~~
我国血液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升~~~
联合36国科研力量,计划执行至少11年~~~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粤来粤好百千万
   第05版:龙川新闻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理论
   第08版:国内新闻
这些案例值得你我警惕
全国106个试点社区打造完整社区样板
小红薯如何做成大产业?
在建世界第一高桥成功拆除猫道
环山趣驾 邂逅风光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千人口献血率达11.4
我国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新河中央入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