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湖碧水吸引八方游客 生态旅游“点燃”发展引擎

探寻东源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秘诀
  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万绿湖。

  ■2023年万绿湖开渔活动盛况

  ■7月1日,以“中国好水·万绿湖开渔啦!”为主题的东源县2024年开渔(广州行)活动在广州海珠区举行。

  7月1日,东源进入开渔期。停泊在万绿湖码头的数十艘渔船扬帆起航,乘浪而行,满载而归。

  “中国好水·万绿湖开渔啦!”今天上午,东源县2024年开渔活动正式启动,大家可参与接鱼仪式、围观捕鱼、竞拍头鱼、吃河鲜美食等活动。

  万绿湖的青山绿水养出了一湖鲜美的鱼,也带动了县域旅游产业发展。除了以渔谋生,人们有了更多的致富选择:有的开起了渔庄,用美味的湖鱼招呼八方来客;有的当起了游船、快艇驾驶员,满载游客驰骋于水上;有的依水小筑,打造诗意民宿……

  一湖碧水,让健康水业、全域旅游、普惠林业等绿色产业在绿水青山间兴起,让东源充满了无限可能。

  东源依托一湖碧水,厚植绿色本底,积极探索保护和发展的“辩证解法”,加快形成特有的“万绿湖保护模式”,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靠湖吃鱼 饕餮宴飨八方来客

  每逢开渔期,东源县新港镇总会变得热闹喧嚣,风浪小时,渔船竞帆出湖作业,捕回黑鲩、青鲩、鳡鱼、翘嘴鲌鱼、桂花鱼等70多个品种的鱼类河鲜,回来总有鲜美河鲜满足食客味蕾。

  总量丰富的河鲜成为了新港渔民的收入来源。“7月1日我们镇的渔民就出船捕鱼了,这3天我已经收了2万多斤鱼,这些鱼不仅供应本地餐馆,还销往珠三角等地。”新港镇渔民罗伟春说,渔民的生活相较以前改善了很多,政府不仅对水产行业从业者实施免税政策,而且禁渔期每艘船还补贴4000元。现在,每艘船的年收入能有七八万元,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当一年一季度的休渔期成为保护万绿湖生态的必要之举时,如何从共富渔业中走出一条新路子成为了新港人的难题。要转型、要迭代升级已有产业,打造新的“新港品牌”成为共识。

  “我们充分发挥临近万绿湖这一天然优势,大力打造碉楼社区粤菜美食街。”新港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目前,美食街已经发展为经营面积达2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同时用餐的河鲜专业一条街。

  据了解,该美食街早在2022年就已获得“广东粤菜美食街”称号,沿线聚集了林香楼、渔家河鲜馆、渔港湾等34家餐饮店,特色菜品近百种,除古法盐焗鸡、手工白七鱼丸汤(非遗)等传统菜品外,还有农家粥饮浸大桂、客家酸汤鱼等创新菜品,吸引了不少食客慕名而来。去年,该美食街餐饮业营收超过3800万元,同比增长31.1%。

  在新港经营13年饭店生意的河鲜饭店老板付小勇,也成功搭上了“广东粤菜美食街”的快班车。“我们的美食街拿到了省级称号,当然要拿出省级水平。”付小勇说,他将广佛等地的美食文化精髓与本土风味相结合,运用到菜品研发中,创新推出了“米汤桂花鱼”这一菜式,深受食客追捧,还成为了店内招牌。

  “自打造美食街以来,商家们掀起了万绿湖河鲜菜式创新热潮,新菜式、新吃法在吸引新游客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回头客。”新港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兴旺,目前新港镇的原材料供应、餐饮服务、住宿等全链条产业可以提供近600个就业岗位,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以湖之名  完善生态治理体系

  “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和“中国天然氧吧”“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一直以来,绿水青山是东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

  日前,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发现多株珍稀野生“无叶美冠兰”,该植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且繁育难度极大,难以进行人工栽培。此次“无叶美冠兰”的发现,再次力证了绿水青山是东源的“金字招牌”这一事实。

  2016年以来,新丰江水库营养状态稳定保持为贫营养,水库藻密度水平优于国家Ⅰ类标准。自2018年有全国排名以来,新丰江水库营养状态在全国124个重要水库中排名基本保持在前五名,特别是2023年2月、4月、6月及2024年1月,新丰江水库营养状态在全国124个重要水库中排名全国第一。

  “万绿湖作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是其最大的财富,守护一湖碧水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担当。”东源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在东源县环境监测站监控中心,一块偌大的电子屏上,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的地理样貌、10个水质监控断面等数据一目了然。跟随光标移动,10个视频点监控状况也能逐一调出,帮助人们分析“含氮、含磷量是否超标”“藻类生长情况如何”“有没有水华预警风险”等。

  “这是我们护水智治的应用场景,我们每个月上旬进行一次采样监测,以掌握水质情况。”东源县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说。

  面对流域内的畜禽养殖、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的挑战,东源将“万绿湖保护模式”提上日程。据介绍,东源首先抓养殖污染的防治,流域内30%的面积划分为禽畜禁养区,湖区及主要一、二级支流划定水产养殖禁养区。

  从水面到水岸、从上游至下游,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正在形成。万绿湖水质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得益于东源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立生活垃圾三级收运处理体系,让万绿湖流域内乡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同时,还投入5000万元建成拦漂工程,有效拦截、处理上游漂浮物,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保洁覆盖率达100%,并开展以渔净水、增殖放流等工作,巩固提升万绿湖优良水环境。

  ◎依湖而兴   吃好“生态旅游饭”

  走进万绿湖景区,放眼望去,满目皆绿。乘坐游船登上龙凤岛,行走在升级改造后的环岛路,迎着阵阵微风,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极目迥望,碧波千顷者,万绿湖也。远眺水天成一色,近观花树示百态,颇类桃源之景者不可胜数,心下讶然。旋即泛舟湖上,观镜花、赏水月、睹龙凤。”来自甘肃的游客李江对万绿湖的美景赞叹不已。

  借助不可多得的优质生态环境资源,东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更新、增设统一风格内容标识标牌及语音讲解二维码数百个,优化医务室、母婴室、文创小商店、湖畔咖啡馆、售票厅、咨询台等功能场所的布局,不断完善万绿湖景区的配套设施,助力旅游品质提升。

  目前,万绿湖景区已开发水月湾、龙凤岛、镜花缘、客家风情馆、万绿谷等游览区,推出生态研学特色体验、爱情文化体验、“非遗进景区”、摄影大赛、徒步穿越等活动,丰富文旅新业态,不断提升游客体验。

  随着旅游综合服务品质的提升,万绿湖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出行的选择。近期,为了更好地满足入境游客的需求,万绿湖景区引进了具有中英文语言功能和多种支付方式的智能国际售票机——携程国际化版本售票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票务服务。除了引进高科技设备外,万绿湖景区还积极推动景区入园便利化和支付便利化,开设多个线上购票平台,支持外国游客使用VISA、万事达等境外卡刷卡。

  “万绿湖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节假日尤为热闹,我们也推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游客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万绿湖文化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景区预估接待游客91.87万人次,用人气爆棚、人流如潮等词形容万绿湖再贴切不过。

  如今的万绿湖,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管理服务,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该县将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从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需求出发,充分结合市场,创新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参与感更强。

  ◎不止于湖  “点燃”绿色发展引擎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万绿湖景区的持续火爆,也为万绿湖周边的乡镇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库区六镇共有民宿85家,占全县民宿的66.4%。”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库区六镇依托万绿湖独特的湖景山色,引入“森林氧吧”概念,着力打造微度假型民宿。

  位于新回龙镇甘背塘村的柒月民宿由工业风极强的集装箱改造而成,放眼望去,民宿四处遍布着老板亲手用汽车零配件做的工艺品。游客们不仅可以参与户外烧烤、篝火晚会和围炉煮茶,感受乡村的宁静与欢乐,还可以体验划船、钓鱼,亲近大自然,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市民出行的热门选择。

  “7月是住宿的高峰期,这几天房间的入住率和预订率达100%。”柒月民宿店长刘柳冰说,店里推出999元2间湖景阳台双人房的套餐,深受游客青睐,现在房间已预订到8月中旬。

  如柒月民宿般受欢迎的民宿还有很多,每逢节假日,新回龙镇总能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感受万绿湖畔的碧波荡漾。游客的到来为新回龙镇的生态旅游产业注入更多活力。目前,该镇共有民宿、农家乐等各类经营主体67家,所有民宿实现了统一规划报批,均配备了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用于灌溉民宿花草树木,或作为荷花池、观赏鱼池的用水,没有一滴废水流入万绿湖。

  “我们镇有4家民宿在广东首届‘向往的民宿’大赛中脱颖而出,勇夺省奖,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的信心。”新回龙镇有关负责人说。

  依靠万绿湖实现绿色发展的还有锡场镇。把视野从“湖”扩展到“林”,锡场镇瞄准的是林下经济。

  “近年来,镇里引入南药林下种植,一株株铁皮石斛、金线莲、射干、吴茱萸等南药生长旺盛且错落有致,与林中植物融为一体。”锡场镇相关负责人说,林下种植的南药激活了沉睡的大片山林资源,种出来的药材还能卖上好价钱。

  经过多年发展,锡场镇林下经济从早期的林下间作套种逐步发展为林下种植、林下旅游等复合经营新模式,建有油茶基地2600亩、南药基地800亩、民宿(农家乐)35家,年产值超2500万元。

  锡场镇的发展,折射出库区六镇的整体发展情况。面向未来,透过万绿湖这扇“窗”,能看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环湖乡镇”的生动实践,共富共享模式将得到持续性发展,更多绿色新动能在此活力迸发。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振敏 修硕 彭冰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探寻东源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秘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万绿湖
   第04版:要闻
一湖碧水吸引八方游客 生态旅游“点燃”发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