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鹏 通讯员 刘秀芳
六月坪围,繁花似锦,草木葱茏。
步入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这片山水,孕育、涌动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故事,正焕发出崭新气质:创新田间课堂党员教育管理,在全市率先建立党员结对服务制度;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4.5万元跃增至2022年的157万元……
近年来,坪围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抓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效能,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旺、治理好”的发展新路,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荣誉。
夯基础强堡垒 筑牢“党建+政治引领”红色阵地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坪围村党总支部一直在探索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铁先要自身硬,该党总支部把党建作为立村之本、发展之基,深入落实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行动。
“我们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对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坪围村党总支部书记李远通表示,坪围村注重把优秀党员、种养大户、致富能人等人才吸收到村“两委”班子中,并吸引农村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优秀人才、转业军人返乡创业就业,吸引本地能人、乡贤带头创办集体企业,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兴产业优发展 撬动“党建+资源整合”红色杠杆
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坪围村党总支部牵头制定《坪围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确定主导产业和经营模式,通过引进东兴旺、福源等企业,大力发展“体验式”水果经济,带动乡村旅游业,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2000亩,每年可吸引周边地区和珠三角等地近10万人次到村体验水果采摘、观光旅游。“这边风景独好,产业旺盛,值得我们再次前来打卡。”来自东莞的王女士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据了解,坪围村党总支部持续引育优质产业项目,探索“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新模式,与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党总支部结对共建,引进建设兰花温室大棚,结合华南地区气候及种物的适应性,共同建设了7000多平方米的兰花温室大棚基地,打造出坪围兰花种植培育的乡村品牌。
“目前基地每年可培育8万株蝴蝶兰,组盆后销售年产值达3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提供了30个公益性岗位。”李远通介绍,该村还成功流转集约土地300多亩,创新发展工厂化鳜鱼养殖产业,加强“三资”管理,持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集众智强自治 注入“党建+基层治理”红色动能
畅游在坪围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一座座小洋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平坦的土地上,干净笔直的柏油路从村中穿过,沿路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田园画卷中,往来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周丽娣说:“我们村村风民风都很好,大家都自觉把卫生搞好,人人讲文明,小孩子也懂礼貌。”
党建引领点亮乡村治理之路。近年来,坪围村党总支部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为抓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建立“党建+网格治理”模式,由党员担任网格长,开展“传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等主题服务,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累计解决群众急事难事760余件;通过“党员做示范、群众齐参与”,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倡导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议事制度,开展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
坪围村以“红色引擎”引领乡村振兴的“诗和远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在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