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B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日烈阳

插画/小小

  ◎谭可欣(啸仙中学)

  盛夏的太阳炙热地烤着柏油路,梧桐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唤着、吵闹着。

  我拉开大巴车的窗帘,斜靠在座位上,漫不经心地看着窗外的景物飞速地变换着,懒洋洋地等待着车停下来。对一个极度晕车的人来说,如果一整天不是在坐车就是在坐车的路上,那一定会使他感到非常绝望,比如我。

  但幸运的是,车子开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就到达了我们此次采风活动的目的地——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

  明晃晃的太阳光刺得我眼睛都要睁不开了,我抱怨着嘟囔了几句,以最快的速度逛完阮啸仙故居。几乎是逃似的,到了对面的阮啸仙纪念馆。纪念馆里冷气开放,倒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我那因坐车酷热而烦躁的心,也渐渐平伏下来。

  推开朱红色的大门,游走在细长的回廊上,徘徊于房屋之间,看那屋上棕瓦,看那屋内白墙,看那一段段红色旅程。故居那边因为正在修缮,不及细看,我不得知其全貌,仅略窥见些白墙黑斑。而纪念馆是最近几年新建的,白墙和屋子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啸仙先生相关的事迹与一些旧物被分放在一个个展览室里。

  我在自己慢悠悠的节奏中逐渐脱离了大部队,独自一人在纪念馆内溜达,东瞅瞅西看看。

  说来还有点惭愧,身为啸仙中学的学生,我对阮啸仙先烈的个人事迹却知之甚少,此次前来,正好可以多了解了解。

  我的脚步最终在一幅图面前停了下来。它那不同于其他图幅的字体,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它的内容是这样的:

  “爱儿:……你想学好,你应该向你眼前的事情去学,事无大小,都有它的道理的。想见识多,有本事能耐,不必向上海或国外花花世界去学,随时随地随事都是书本,都有够学的道理在,哪怕是烧火煮饭的小事,你想知道火是什么东西?从何而来?它对于人群社会有何益处?有何害处?如何用之才有益而无害?那就够你想了。父字”

  我不解其意,于是又抬头看了看前面的介绍,才知道这是阮啸仙先生写给他儿子阮乃纲的信。

  我不语,心中略感无趣,原来这只是一封日常的家书而已。原本的期待一扫而空,目光便也转向别处看去。

  此时,我却不经意间瞥见了旁边图幅的几行介绍,上面的内容是对阮啸仙先生与其家人相处时间的简介。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便跟着介绍的时间,在心里默默算了起来。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不敢相信计算结果,就又重新在心里算了几遍,可结果还是一个少得可怜的、令人不可置信的时间——一年半左右。

  我立于图幅前,心中满是震撼。

  此刻再抬头,仔细看看上面的简介,才发现这是他们父子二人九年离别里通的第二封也是最后一封信。

  当时,阮啸仙先生才经历完无产阶级革命“最困难的时期”。细细想来,那时的他是多么想念亲人、多么惦记自己的骨肉啊!我看那封信的字里行间满满透露着的都是对儿子的爱与教诲,还有对疏于照顾家庭的愧疚。

  再想深一层,这一切又都是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未来的美好,为了心中不灭的信仰。

  回看中国历史,有多少像阮啸仙先生一样的共产党人与革命者为了这些赴汤蹈火、舍家为国?而在他们当中,有的烈士除了只言片语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还有的烈士至今都查询不到身份,未曾留下半点记录。

  这值得吗?值得吗?我低头默问。

  抬头又见依然猛烈的太阳,光芒四射,灿烂耀眼,刺得眼睛不仅睁不开,还让人想流泪。

  纪念馆内,风无声刮起,仿佛他们在我的耳边坚定不移地回答:

  值得!

  在猛烈的风中,我想起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论中国》中写过的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他们不需要奉信神明,他们的神迹,来自他们的民族。”

  时间匆匆溜走,曾经的革命先烈现在也不知还剩下多少人。就让我们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主动接过历史的重任,把中国扛在自己结实的肩上,让它在世界的东方屹立不倒吧!

  夏日的风继续猛烈地刮着,正午的骄阳火辣辣地照在头顶,大巴车前已喊起集合的口号,我收回思绪与目光,朝正门前的阮啸仙雕塑像深深地、满怀感谢与敬意地鞠了个躬。

  大巴车向那充满未知的前方头也不回地行驶着,载着晨曦日光。

  ★作品点评:文章结构完整,首尾有呼应,能由景入情,有真情实感。有个比较难得的点,就是作者参观前后的一个情感变化能在文中有所体现,这点非常好。小作者从最初因为天气热只想纳凉无心参观到后面离开时却带着满腔敬意,这个情感的转变是通过参观纪念馆,了解到啸仙先生的事迹后内心有所触动而带来的。也以此为切入点,小作者择选了对她感触最深的一个点来描述:啸仙先生写给他儿子的家书。

  作者没有选择大篇幅地去写啸仙先生的丰功伟绩,仅从一封家书出发,侧面从情感上写了啸仙先生的伟大之处,可以说是从细微之处见大小。从啸仙先生能联想到其他革命先烈,提出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并自问自答,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她说值得,她说要接过历史的重任,把中国扛在自己结实的肩上。这是一位有深度有想法并且有担当的小作者。

  (指导老师:吴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连平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B01版:河源文学
   第B02版:河源文学
   第B03版:河源文学
   第B04版:河源文学
夏日烈阳
致敬“东江三杰”
走进紫金县苏区
爱党爱国爱人民 光辉使命永传承
一座老房子的革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