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圳市、宝安区对口帮扶河源市龙川县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方案,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创新扶贫方式,拓展扶贫新举措,以超常规举措,持续发力,精准用力,全力帮扶龙川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致贫原因多元化、攻坚难度大等实情,深圳市和宝安区携手龙川县采取了“八个一批”(政策兜底一批、教育扶持一批、医疗救助一批、住房改造一批、技能培训一批、转移就业一批、产业扶持一批和实施“短、平、快”项目快速脱贫一批)的举措,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并通过技能培训和产业扶持,不断提高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自我创血”能力,助力贫困群众长效脱贫增收。
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因户因人研究制定了“点穴式”的脱贫和帮扶举措,让贫困群众衣食无忧、住有所居的同时,能够读好书、看上病、就(创)上业,在“富”了口袋的基础上,“富”了脑袋,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加强。
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宝安区帮扶龙川县的5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为16756元,且都达到11022元的标准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99元,大大超过8266元的标准。
对政策兜底群众“拉一把”
确保无劳力者生活无忧
中秋前夕,谢源萍家迎来了特殊的“亲戚”,挂钩帮扶他们家的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的干部进行节前慰问,给他们二人送了月饼等节日物品。谢源萍说,自2016年宝安区民政局对口帮扶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以来,“结对亲戚”们每年都会上门几次看望他们,送来令人感动的温暖。
作为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的低保贫困户,因家庭变故而相依为命的谢源萍兄弟二人因学、缺劳力致贫,2016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纳入政策兜底范畴。驻村工作队帮助谢源萍兄弟落实各项政策性兜底保障,免费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长效脱贫产业,确保二人生活稳定。
党的好政策,再加上帮扶单位的“拉一把”,无比温暖着失去亲人的未成年人的心。党的十九大代表、宝安区民政局驻洋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费英英“晒出”了谢源萍兄弟一年的收入:落实教育补助每人每学年3000元,政策兜底低保金每人每月532元;工作队帮扶其发展光伏产业,每年增收1600元;另外,从2020年至2022年,村里的各种合作社项目每年给他们每人带来分红900元。
“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安心上学,无忧成长。” 费英英说道。目前,16岁的谢源萍在县中学读高二,14岁的弟弟在龙母中学读初三。
据悉,兜底政策惠及龙川全县符合条件的群众,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据统计,深圳市、宝安区对口帮扶龙川县的21个镇57个行政村中,1542户3150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户和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同时,按照国家政策,龙川县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对其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给予全额补贴。深圳市、宝安区对口帮扶的57个行政村,8590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3089人次接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3928人参加养老保险。
国家的好政策,让这部分弱势群众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深圳市、宝安区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对他们给予了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帮扶,确保年长的无劳力者生活无忧、年幼者生活有持续性保障。比如,深圳市、宝安区重点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实体经济,以一定年限的分红来增加他们的收入。除此之外,根据实情,在安居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
今年74岁的龙川县车田镇官天岭村村民邓成妹是村里的快活老人,家中每天都聚着一帮老头老太,大家在一起玩玩牌,日子过得安定开心。而在2018年之前,孤身一人住在山脚下的危旧泥砖房的邓成妹,雨天住不安稳,冬天住不暖和,其生活的改变得益于精准扶贫好政策。2018年,帮扶该村的宝安区新安街道办出资在老人亲戚的自留地上,建起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进行了简单装修,安装好水电和有线电视网络,让老人“拎包入住”。
与邓成妹不同的是,龙川县上坪镇石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8岁的杨多田住在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办事处建设的福海幸福家园的公寓里。去年的一场特大暴雨,让他栖身的破旧泥砖房倒塌。“有低保、医保和养老金,再加上产业分红和年节慰问金,日子过得很踏实,是国家和帮扶单位养着我。”杨多田说道。
据悉,福海幸福家园是福海街道办针对村中无能力、无地方建房的政策兜底部分的贫困户而建的公寓性安置房。目前,石湖村有3名贫困群众入住。
重视教育扶持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深圳市、宝安区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来抓,助力龙川县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用教育扶贫之刃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之根。
团宝安区委对口帮扶龙川县廻龙镇罗南村,开展“情暖童心,一路同行”智力扶贫活动,组织发动干部、青年企业家与罗南村贫困户子女在校生“一对一”结对,按学年度每年帮扶贫困户子女在校生小学至大学毕业期间的生活费,并协助贫困户子女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到2019年底,团宝安区委“一把手”带头,共发动28位干部及青年企业家,帮扶19名贫困户子女在校生生活费2.65万元。
而团宝安区委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在深圳市、宝安区智力扶贫中不是孤案。除了国家对贫困户子女在教育方面的补助外,各帮扶单位对贫困户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含技校)及大专以上学校实行生活费补助,确保贫困户子女不因贫辍学、有学上、上好学。目前已落实补助贫困学生2190人次,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达100%。
“好政策加上帮扶单位的援手,让家中3个孩子不辍学。”罗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钟仕珍说道。自2016年以来,在帮扶单位团宝安区委的牵线搭桥下,该区的青年企业家结对帮扶她家3个孩子,每学年给予每人2000元的生活费用。
特别值得点赞的是,深圳市、宝安区在教育扶贫上不仅“帮一把”,还会“送一程”。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在初中或是高中毕业后,驻村工作队员根据个人实情,推荐他们上各类中职或是高职类的学校,并对毕业后存在就业困难的帮助其就业。
宝安区教育局对口帮扶田心镇田心村。在4年多的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该局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优势,教育系统的59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结对帮扶39户贫困户,该局党员干部及责任单位“多对一”结对,加强对贫困家庭适龄子女的教育帮扶。
田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建华的女儿黄丽燕初中毕业后,经宝安区职业教育集团第二校区负责人汪大木的帮扶,前往该校就读中职,2019年毕业后经推荐前往茂名农村科技学院继续深造。
“党的好政策和帮扶单位给了我家孩子读大学的机会。”黄建华表示,家里贫穷除了因病导致外,自己文化不高没有技能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无论多穷也要供孩子上学。而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国家对学生上学给予补助,帮扶单位也施以援手,家中3个孩子也得以顺利上学。今年,老大黄丽燕读大专,老二读中职,老三读小学。“孩子读了书,学到了技能,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个家就有希望。”黄建华说道。
龙川县廻龙镇罗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兰英在党的政策及帮扶单位的帮助下,2019年从河源市卫校毕业后,成为廻龙镇卫生院一名护士,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深圳市、宝安区帮扶的57个行政村中,有超过300名的贫困家庭子女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走进职业类技校,学习一技之长;有超过100名的贫困家庭子女职校毕业后找到工作,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四轮驱动”齐发力
让有劳动能力者生活有奔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能够就业或创业,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深圳市、宝安区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采取技能培训一批、转移就业一批、产业扶持一批、实施“短、平、快”项目快速脱贫一批等有效举措,发展致富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技能培训一批,落实智力帮扶。深圳市和宝安区积极开展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组织创业技能培训。2019年共组织农民技术培训3986人次,其中贫困人员2988人次;组织转移就业或劳动培训1945人次,其中贫困人员1394人次。
转移就业一批。截至2019年,深圳市和宝安区帮扶贫困村转移就业1306人,设立公益性岗位231个。今年年初疫情期间,深圳市和宝安区开通专车,送贫困群众前往深圳等地务工。
产业扶持一批。采取“农户+基地、农户+企业”等形式,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政策,累计引进产业化组织129个,带动或吸纳3899名贫困人员,共实施产业项目236个,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2624万元,惠及贫困户2805户8590人。其中成立农民合作社54个,参加农民合作社的贫困户1398户。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35个,农业产品加工16个,光伏发电项目94个1491kW。同时扶持建设33个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437人次。
实施“短、平、快”项目快速脱贫一批。深圳市和宝安区各驻村工作队结合贫困户意愿,扶持贫困户家庭发展“短、平、快”种养项目,主要以“鸡、鸭、鹅”养殖为主,并协助贫困户销售。截至2019年,共扶持贫困户种植农作物30114亩、种植林地281971亩;扶持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1369亩、养殖家禽292786只、养殖牲畜18785头。
“四轮驱动”齐发力,让有劳动能力者生活有奔头。车田镇官天岭村63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彭思砚一度因为贫穷和对政策理解的不到位,成为一名“老上访户”。2016年以来,帮扶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办在村里发展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发放了数批蛋鸡给彭思砚在家里养,如今他每天都收获几十个鸡蛋,每个月销售绿壳鸡蛋收入达2300元。
“拉一把”式的帮扶创业不仅让彭思砚及其所在村的贫困户脸上有了笑容,更是挽救了龙川县许多像彭思砚一样的家庭。
铁场镇周塘村村民李军辉因家庭变故失去生活信心。2016年,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帮扶周塘村后,驻村工作人员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帮扶他发展养殖业。经过几年帮扶,李军辉扩大养殖规模,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头建立养鸡场,带动15户贫困户参与养殖。 2019年,李军辉的养殖场产能增加到了2万羽每批次,年产值提升到了147万元,直接带动入股贫困户每年增收10.64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扶贫先扶志,有志事易成。四大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自身发展动能,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市和宝安区帮扶的57个行政村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已达到7125元,年底有望实现有劳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9060元以上。“四轮驱动”式的精准帮扶,让贫困群众不仅“富”口袋,也“富”脑袋,对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筑固脱贫成果起了决定性作用。
■组稿:本报记者 陈小玲 通讯员 魏芸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