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写得好,就会有读者

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的发言

  我是一名“90后”网络作家,以笔名“会说话的肘子”在网络上发表了上千万字作品。这背后是不敢中断的“日更”,是从一个题材到另一个题材、从一个类型到另一个类型的开掘与突破。

  从写极限运动到写电竞体育,从带有东方色彩的幻想类到面向未来的科幻类,每换一种题材,每进入一种新类型,对我来说都充满挑战。开始写作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光小说世界的建构就需要查阅海量资料,为的是使虚构的世界更加接近真实运转的世界。小说世界里是什么样的货币体系,物品怎样定价;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用水、怎么用电;有哪些社会组织,有哪些行业、工种……凡此种种,都需要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写作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一直准备到自己有了信念感,相信这一虚构世界的真实性,然后才能一砖一瓦、一角一隅地呈现给读者。

  这些准备工作虽然是在幕后,但有没有准备,准备得充分不充分,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质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是这看不见的“地基”,决定一个作者能不能成为网络文学界的“头部”。

  选择某些类型和题材,其一是生活积累使然。作家对哪个领域有观察和体会,才愿意在哪里凿井深挖。靠“硬写”很难写好,更难赢得共鸣。其二是缘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触类旁通”。平日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一个电影片段、一处电视剧情节甚至一首流行音乐,都有可能触动我,让我萌生写下来的想法。

  有时候,在决定创作某一题材时,一些忠实读者会力劝我不要写,既觉得这一题材难写,也担心作品不好改编,影响收益。但在“我能写”和“我想写”之间,我还是会果断选择后者。我不希望局限于市场对我的定位和期待,而是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更何况,网络文学现在已经是百花齐放的生态,无论什么品类、题材,只要写得好,都会有读者。这也是我敢于挑战新题材的底气。

  与其说自己是网络作家,我更认同于自己是网络上的说书人。以前的说书人站在茶馆里给大家说书,别人进来吃口饭、喝口茶的工夫,他就能把人吸引住,留下来继续听他讲故事。若是讲了一段故事,台下有人喝倒彩,那说书人就要反思自己哪里讲得不好,是节奏出了问题、语气出了问题,还是故事讲得不够深入人心,没有办法让大家产生共鸣?这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艺术,那就要在大众的反馈和检验中不断磨练技艺。

  写网络文学,对我来说就是面对千千万万读者把故事讲好,讲到更多人心里去。我喜欢写各式各样的人物,靠人来推动故事,而不是故事推动人。我作品里的主角大多是少年,他们替我去圆梦,去做许许多多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带给大家“少年感”,不言败、不畏惧、不妥协,永远向理想奔赴。

  如今,文化娱乐的方式不断更迭,游戏、短视频等冲击着网络文学,将文学读者吸引过去。但事情的另一面是,游戏、短视频也在积极谋求网络文学的改编,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母体作用得到发挥。我正在写的网络小说《青山》连载还不到3个月,影视版权就已经授权出去。一些影视改编者坦言,通俗文学的成功往往不是偶然,因为它们面对读者和市场写作,必须得掌握读者的心理,影视改编看中的正是网络文学与读者的这种紧密联系。

  作为青年作家,我一样有创意困惑。即便在数量庞大的网络作家中,高产的也毕竟是少数,怎样持续写下去,怎样保证有独到的创意和写法,是我们共同的挑战。无论时代怎样变,好故事永远稀缺,好故事永远为人们所需。无论严肃还是通俗,能让人产生沉浸感或是让人有所思索的都可以算作好故事。好故事很难用一个严格的概念来定义或者用一个通行的标准来衡量。如果真要有一个标准,我觉得就是共情。作家最强大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能让读者跟着他一起体会他要写的那个故事,让读者读完之后忘不了,甚至给读者的生活和人生以有益启迪。这是文学创作最有意义的时刻。

  (作者:任禾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宋代儒学的气象与精神
~~~
~~~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的发言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人物
   第03版:读书
   第04版:文艺
人文与理性辉映
新书推荐
只要写得好,就会有读者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