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郝晓楠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动员会上获悉,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在全市范围内打一场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攻坚战,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重大安全风险,努力实现“三个持续减少,一个坚决防止”的目标(即: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较大道路交通事故持续减少,坚决防止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河源市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工作方案》(下称《方案》),重点围绕“人、车、路、企、救”五大方面19项突出风险,提出了64条防范措施,通过周密细致的部署和环环相扣的举措,集中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
对重点驾驶人和车辆
进行实时监控
据公安部门分析,未按规定驾驶、酒驾醉驾、未保持安全车距、违法变更车道以及违法超车,这5类交通违法行为是造成大多数交通事故的最直接原因。重型货车、小型客车、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是近几年交通事故的主要车型。因此,系统防范化解“人”“车”风险是重中之重。
根据《方案》,我市将加大力度推动本市籍“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全面安装智能视频监控装置,接入政府智能监控系统,对重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智能运行;通过自动、人工及“粤商通”等平台,及时预警、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对监控数据证实驾驶人存在交通违法行为的,依法进行处罚。同时,我市将运用大数据平台“滴灌行动”,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重点驾驶人存量隐患,严格落实“三级预警”机制,持续强力清除重点驾驶人源头安全隐患;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深化交通安全宣传“八进”活动和交通安全宣讲“百千万”活动,常态化开展“五大曝光行动”,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我市还将大力提升“两客一危一重货”等重点车辆检验率、报废率,严格落实货车“一超四罚”制度,严打货车非法改装“百吨王”,强化危运车全链条安全监管,全面清理淘汰黑校车,推行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户籍化管理和带牌销售措施,加强对泥头车、私家车、公交车等车辆安全监管。
完善道路安防设施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道路安防设施是否完善,企业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应急救援工作是否有力,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方案》对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部署,力求实现全方位、全覆盖闭环监管。
针对“路”的风险,我市将加大农村公共交通投入,扩大农村地区客运班车的覆盖面,从源头上化解货车、农用车违法载人风险;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一清一灯一带”建设(清理遮挡视线的绿化带、交通信号灯、减速带);完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全面排查国道、省道路侧防护栏缺失、中央隔离栏缺失、照明设施缺失、开口过多、标志标线不清晰等问题。
针对“企”的风险,我市将推进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动运输企业备案注册率达到100%,及时清理系统标注的高危企业;运用大数据手段,对“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车辆、驾驶员、运输企业及路段开展“画像”(安全风险量化评估),并将“画像”信息与周边市县共享,实现精准监管、联防联控;对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一律开展深度调查,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针对“救”的风险,我市将建立公安、交通、卫健、应急等部门参与的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打通应急救治绿色通道,把交通事故伤亡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建立气象监测预警与公安交管应急处置互通融合机制,减少和避免因恶劣天气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