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紫金县凤安镇人大聚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355亩土地“重获新生”

  ■本报记者 彭冲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通讯员 刘佳伟

  走进紫金县凤安镇回龙村的种桑养蚕项目基地,桑田青翠碧绿,桑叶迎风摇曳。趁着天气晴好,凤安镇人大代表徐秋传正组织村民采摘桑叶、打理桑树,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脸上洋溢的笑容,让这片355亩的桑田充满生机。

  这里原是一片闲置地,在以徐秋传为首的凤安镇人大代表的努力下,正经历着从“沉睡”到“活跃”的转变。去年以来,凤安镇人大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发挥监督实效、凝聚代表智慧,推动种桑养蚕产业落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深入一线调研摸实情解难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村里越来越多土地闲置。“大部分农民都是靠天吃饭,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收入很不稳定。”回龙村村民小组组长徐志锋在该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向人大代表反馈问题时,道出了村里农业产业发展的无奈。

  凤安镇人大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将这一问题列为年度监督工作,组织人大代表走访入户,详细记录闲置土地的数量及类型,初步测算出回龙村连片可流转土地达355亩。在摸清情况后,“如何盘活闲置土地,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摆在了人大代表面前。

  转机出现在去年。紫金县发出发展桑蚕产业项目的倡议,代表们了解到桑蚕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项目背后有优质企业、高等院校的帮扶,同时劳动强度适中,适合妇女和老人参与。代表们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禾坪说事”等介绍桑蚕产业项目,很快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第一期推动土地流转355亩。同时,督促镇政府加强项目对接,成功引进广东亦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桑养蚕项目。

  联合多方力量促发展惠民生

  面对产业发展初期群众忧风险、企业愁配套、落地缺技术的多重挑战,凤安镇人大充分听取各级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借助省直机关单位、高等院校的帮扶资源,在回龙村建立“企业供苗—村委协管—农户帮工”三级管理体系,运用“租金保底+务工优先”形式带动村民参与,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栽种半年多来,经过雨露滋润,桑树抽出了新芽,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绿油油的桑田里。据了解,回龙村已有6名村民被聘为长期工人,月薪3000元,忙时还能带动十几名村民临时就业。“在家门口干活,一年下来收入有3万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补贴家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正在桑田劳作的村民曾桂珍笑开了花。

  望着连片的桑田,凤安镇人大副主席曾于洋与代表们在田埂间商讨下一步计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镇人大代表与村民共同执笔,绘就“桑叶田田绿荒坡,茧丝缕缕富万家”的乡村产业发展新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紫金县凤安镇人大聚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全市党委和政府办公室主任会议召开~~~
~~~
司法保护耕地重焕生机~~~
~~~
东源县农技驿站举办茶叶技术创新培训班~~~
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召开相关会议~~~
市档案馆开展档案馆开放日活动~~~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视觉新闻
   第05版:源城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万绿湖
   第08版:寰宇新闻
355亩土地“重获新生”
优质高效做好“三服务”工作
2025年全市统战系统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
东源县黄田镇23亩耕地复耕
河源继续加开往返深圳高铁
“政企研”共绘茶产业升级新蓝图
确保安全生产举措落地
相约档案馆 请听档案说
《霍山谣》短剧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