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和平县阳明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和和来”调解室,结合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多样化的实际,通过以文化人、以法育人的方式,将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近日,笔者走进“和和来”调解室,“冤家宜解不宜结”“和气生财”等谚语故事,王阳明先生家训“以仁礼存心,以孝悌为本”所体现的“仁、礼、悌”等宣传展板映入眼帘,调解员曾言正在和同事处理一起邻里纠纷。
结合双方当事人的诉求以及实地了解掌握的情况,调解员在矛盾纠纷调解前,让双方当事人在“和和来”调解室观看体现“和”文化的动画、视频和宣传展板。待双方情绪平复后,再向双方当事人提出初步方案,进行磋商和修改,促使双方达成一致协议,握手言和。调解员曾言告诉笔者,“和和来”的客家话意为慢慢来、万事好商量,设立该调解室旨在进一步弘扬“和”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化解民间纠纷,推动“和”文化涵养一方群众,浸润一方水土。
除了推动“传统文化+人民调解”创新模式外,“和和来”调解室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在调解中融入法治宣传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不断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让群众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了解法律,增强群众化解矛盾找调解、解决问题靠法律的法治意识。
“和和来”调解室成立以来,通过以文化人、以法育人的方式,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让“枫桥经验”焕发时代新彩,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该调解室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件,调解成功21件。
(特约记者 江逸伦)